海盐城墙
海盐城墙为海盐县城城墙,位于今中華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街道,现仅存东门靖海门两侧墙段,长约70米。
海盐城墙遗址 | |
---|---|
靖海门内侧,2015年3月 | |
海盐县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武原街道东门村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编号 | 不详 |
登录 | 2001年7月 |
历史
海盐县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县,属会稽郡,建县后四迁县治,最初设于华亭乡(今属松江区),秦末地陷为柘湖,其后迁武原乡(今平湖市东门外),东汉永建时又陷为当湖,继而南迁齐景乡故邑山,东晋咸康七年(341)又迁海盐乡吴御越城(又名马嗥城[1]),唐开元五年(717)再迁至吴御越城西北一百步今址,位于海盐县境中东部,东临杭州湾。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筑砖石城墙,其后不断翻修加固[2][3]。
抗战时期县城遭日军多次炮击和轰炸,城墙损毁严重,城内90%以上房屋被毁[4]。现城墙仅存东门靖海门两侧一段长约70米的遗址,2011年修缮并重建靖海门,修缮完工后的城墙总长约80米,宽12至15米[5]。
规划
海盐城墙呈椭圆形,东西宽,南北狭,城周九里三十五步(约5240米),高二丈五尺(约8米),设城门四座、水门三座、敌台十八座,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靖海门、西门望吴门、南门来薰门和北门镇朔门,各门均设有瓮城(明嘉靖时增筑)[2],门外设吊桥(其中北门外设有两座,其它均为一座),东门外距海仅半里,故不设水门,沿海筑有海塘,内为备塘河白洋河。护城河周一千三百四十丈(约4288米),深一丈二尺(约3.8米),宽六丈九尺(约22米)[6]。
宋代城内被划分为十坊,各坊名均以“海”字起始,元代仍为十坊,但名称与宋代有所不同。明洪武初年改设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lower-alpha 1],城外为四厢。民国二十三年(1934)城内属建制镇中北镇,三十四年(1945)与城外的西南镇合并为武原镇[7],2010年撤销武原镇并设立武原街道。
贯通东西两座城门的大街为城内主街(今海滨路),南与市河并行,主街南侧有六条小巷与之相通,北侧有九条,各巷间再以子巷相通[8]。城外东多渔场,南多菜园,西、北多市肆,又以西门外至天宁寺的一段最为繁盛[9]。
原城内主要建筑有海盐县署、海宁卫署、海盐学宫(海盐县儒学)、蔚文书院、便民仓和资圣寺等,历经抗战与旧城改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10])现均已无存,今城内古迹仅存绮园(冯宅)及城西杨家弄一带的少量民居。县署原设于东门内二十二步,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改作海宁卫署,并改设县署于东侧原按察司行署址,距东门十二步[11]。学宫在县署西南二十五步,宋代始建于县东,后迁县东南,南宋乾道二年(1166)再迁至今址[12],采用东庙西学的格局(图)。
图集
注释
- 隅和坊均为古代城市社会基层组织名称,有的城关隅下分若干坊,有的城关只分为若干隅或若干坊,无两级之分。隅设隅正,坊置坊正,负责催输差税,督促徭役,递运官物,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等。
参见
参考文献
- 清·王彬等修,徐用仪等纂,《光绪海盐县志·卷七·舆地考·古迹》:马嗥城(图经)县东南一百步,高一丈三尺,围二里二百二十三步。(越绝书·记地传)马嗥者,吴伐越,道逢大风,车败马失,骑士堕死,疋马嗁嗥。(水经注)马皋城,故司盐都尉城。
- 《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城池》:海盐城,(图经)秦时在华亭乡,陷为柘湖。迁武原乡,东汉时又陷为当湖。迁齐景乡故邑山,晋时迁海盐乡吴御越城,亦名马嗥城,唐于吴御越城西北置县,即今治城。(仇志)洪武十七年太祖命信国公汤和巡视要害,筑城增兵,以固守备,遂委指挥许能率军增筑四门月城,皆以砖石为之,永乐十六年都指挥谷祥等复修。城周九里(按图经作六里)三十五步,高二丈五尺,陆路城门四,东曰靖海、西曰望吴、南曰来熏、北曰镇朔,水门南、西、北三,惟东濒海,故旧无水门。(图经)嘉靖三十二年都指挥使张鈇增筑土城,以为外墉。明年知县郑茂增筑子城四并城敌台十有八,其制可三面瞰,外施礮石。是时海寇数来犯,郑公守御有法,城赖以全。万历二十一年知县王临亨重筑。天启初知县樊维城复缮完之。(续图经)明时修城军三之、民七之,计丈尺各有分地。国朝顺治三年巡按御史提请裁革空役,并汰军弁,城垣尽属有司。十五年知县毛一骏捐俸重建东西二门城楼,十六年游击郭光斗筑城濬池。(伊府志)雍正五年知县王仕正奉檄重修。乾隆二十八年知县沈全达请项重修,嘉庆三年知县任泽和捐项重修四门城垣。(于尚龄府志)道光六年知县杨国翰捐资修葺四门城楼,九年五月间猛雨狂风连宵达旦,河水陡涨,西门靠北石城卫卸五丈余,东门靠北城垣卫卸十一丈,知县邓鸣谦详修。
- . 海盐县政府.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海盐县史志办公室. . 海盐史志网.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0).
- 迟伟涛. . 嘉兴在线.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 《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城池》:池(仇志)周一千三百四十丈,深一丈二尺,阔六丈九尺,四门外置吊桥跨其上,东、南、西各一,北二。明永乐十六年复加疏濬。(续图经)国朝康熙元年邑人张惟赤捐资开濬天宁寺西至城内便民仓一带河道并四门城壕,计一千八百六十二丈,六年知县汤其升劝谕募夫开濬便漕城河。(伊府志)乾隆三十五年知县鲍鸣凤濬河运土,培筑海塘。
- 王英. . 《嘉兴日报》. 嘉兴在线.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
- 《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坊巷》:(图经)宋时析城内地为坊十,曰海瑞坊、海会坊、海晏坊、海清坊、海康坊、海安坊、海丰坊、海熙坊、海润坊、海阜坊,元坊亦十,曰字民坊、闻琴坊、甘泉坊、熙春坊、起濳坊、喜雨坊、定民坊、宣化坊、众安坊、迎恩坊。洪武初年去坊之名,循中衢四分之,曰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城外四厢各自为坊,曰东门坊、校场坊,西门坊、朝圣坊、西栅坊,南门坊,北门坊、太子坊。城内自东门至西门为中衢,南通之巷六,曰通海桥巷、兴廉桥巷、迁善桥巷、新虹桥巷、大虹桥巷、仓桥巷,各有子巷,北通之巷九,曰总铺巷、囘子巷、崔衙巷、新桥巷、大营巷、局巷、混堂巷、戚家巷、杨家巷,各有子巷。
- 《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坊巷》:城以外东多渔、南多圃、西、北多列肆,而西尤盛,自西门以至永祚寺前长衢皆甃以巨石,平坦如砥实,万历三十九年知县乔拱璧所倡始也。
- . 浙江在线.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0).
- 《光绪海盐县志·卷四·舆地考·县治》:海盐县治(图经)唐以后迄宋元竝在东门内二十二步。……洪武十七年改为海宁卫,知县祝用宏始迁今署,故按察司行署也,去东门减旧署十步。
- 《光绪海盐县志·卷十一·典礼考·学校》:海盐县儒学(图经)在县治西南二十五步,初唐有夫子庙在县东南,吴越时废。宋太平兴国中主簿石知一摄县事,始建于县东。嘉祐八年县令褚珵又改建于县东南。……乾道二年县令刘铨始迁学于今地。
- 海盐县史志办公室. . 海盐史志网.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2).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海盐城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