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公墓
背景
1843年,上海开埠。其后,旅居上海的外国侨民人数不断增多,仅上海公共租界到1865年已有2297人。很多外侨因故在上海去世,由于回国归葬耗时耗力,不少被安葬在上海。1846年,英国人在外滩附近建成上海第一座公墓——山东路公墓,至1871年因入葬者过多而关闭。随着上海租界的扩大和旅沪外侨的增多,上海西式公墓的数量也随之持续增加[1]。
历史
随着公共租界从外滩沿着静安寺路向西扩张,管理公共租界市政的工部局于1896年在静安寺对面(南侧)购买一块10英亩的郊野空地,委托建造静安寺公墓,以满足旅沪外侨对西式公墓的需求[1]。静安寺路英文称“”,即涌泉路,以静安寺门前的一处涌泉命名。建造开始时该地片仍不属于租界区,公墓包括一个教堂和一个火葬场[2]。
1897年8月,火葬场进行第一次火葬[2]。1898年,公墓建成,兼有苗圃[3],占地69.65亩,是上海第一个设有火葬场的商业性公墓[4]。因专供外籍人落葬,被俗称为外国坟山[1][5][6]。1898年10月,公墓进行第一次落葬[2]。
由于工部局对静安寺公墓的收费较高,该墓地中罕有贫困侨民落葬,反而凸显出其精英特点,深受富裕侨民的欢迎[2]。到1928年,静安寺公墓也宣告满员,再无扩张余地[7]。直到1948年,该墓地仍接受安葬[2]。据《静安区志》记载,该墓地有墓葬6214座,到1949年已占用5363座。华人也可以通过预约使用该墓地[8]。
1952年,上海市人大通过迁葬提案[7],由民政局负责将静安寺公墓迁葬于大场公墓[9][4]。英国外交部曾试图联系死者家属,并协助部分家庭迁葬,但大部分家庭未能收到通知或无力承担迁葬费用。部分香港家庭将家人墓葬迁至香港的司徒拔道坟场[2]。
遗迹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静安公园毗邻中共上海市委办公楼,园西草坪被开辟为大字报张贴区,园内树木花草大部被践踏。1971年至1972年,公园停止开放,在园内修建地下防空工程,绿化再次遭到破坏。1973年起,利用挖防空工程的出土改造地形,公园被全面改建,绿化布局调整,并新建售品部、长廊,重新整修道路、下水道等设施。1974年11月,原静安寺公墓南部的礼堂、火葬间等占地2000平方米的房屋、场地,由延安饭店划归静安公园。1978年,上海市园林处投资22万元,把公园南部原来的教堂及火化间拆除,改建为220平方米的两层楼茶室,100平方米的地下室和100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并在东部新建237平方米的电动游戏转马场[3]。至此,原静安寺公墓设施多已不存,仅留有一座汉白玉罗马柱亭子等遗迹[8]。
安葬名人
静安寺公墓共有5000多具墓葬,不仅包括各国外侨,还有约371名中国人安葬于次此[2]。葬于该公墓的名人有英国建筑师、商人和慈善家雷士德,鲁迅友人内山完造与其妻,扬州美汉中学创建者美国传教士韩忭明[10],同济大学前身德国医学院的创建者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等[8]。
相关
静安寺公墓建立不久,苏格兰裔美国人韦伦斯在新闸路28号开办松茂洋行,为外侨提供殡殓丧葬服务,但不久后便悄然关闭。1924年,一家美国纽约的公司到上海租下胶州路207号的西式花园洋房,开办大利行(次年改名“万国殡仪馆”),专为外侨举行殡殓仪式服务[5]。
参考資料
- 乔争月. . 上海静安. 2023-08-06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腾讯网.
- . Finding old Shanghai. 2019-12-12 [202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英语).
- . 上海通. 2004-05-19 [2023-09-22].
- 徐大标; 徐润良. . 上海通. 2005-12-27 [2023-09-24].
- 顾树新. . 澎湃新闻. 2020-07-15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 . 嘉定报. 2003-12-30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 张谷平. . 新民晚报. 2023-06-02 [2023-09-22]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
- Qiao Zhengyue. . SHINE. 2019-12-13 [2023-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英语).
- . 上观新闻. 2016-04-01 [202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 . www.findagrave.com. [2023-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3)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