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征讨方略
清国征讨方略(日语:/),又名“征讨清国策”,由时任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于1887年2月编写的计划书,旨在武力攻取中国(即当时的大清帝国)沿海地区并将其划归日本版图,以进一步肢解中国,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1]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即受此文件影响。
主要内容
该计划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清国征讨方略趣旨”,第二部分为“进取方略”,分为三篇,分别是“彼我形势”、“作战计划”、“善后”。[2]
小川又次在第一部分中,提出“养成忠勇果敢精神,经常取进取之术略,定巍然不动之国是,实乃维持和平之根本,伸张国威之基础。”的论点,认为经常保持随时能进行战争的态势,才能得到和平,这与当时居于日本政治主导地位的长州派(以伊藤博文为代表)提出的“避战轮”相对立。
第二部分“进去方略”是《清国征讨方略》的主体部分,根据小川又次两次前往中国调查所得,具体阐述采取进攻方略的理由和方法。
在“彼我形势”一篇中,小川又次认为,为维护日本独立,伸张日本的国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他认为,“清国”虽然是大国,但是正在衰败,需要20年才能达成再兴之志,日本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在本篇中,他还指出清国虽然军队人数众多,但是战斗力低下。再加上英、德两国均采取进攻之策成为强国,因而在这一豺狼世界里,日本采取宽仁政策并非良策。
在“作战计划”篇中,他认为最理想的作战就是日本海军击溃“清国”海军,攻占北京,擒获“清国”皇帝,并在“清国”各重要城市进行军事占领,成为持久态势。
在最后的“善后”篇中,他提出了在西方势力介入以前,把中国中部的重要地区成为日本版图;清政府回到东三省;明朝后裔在长江以南及长江至黄河之间建立王国;西藏和青海归达赖喇嘛统治;蒙古以酋长为各部之长;旅顺半岛、山东登州府、浙江舟山群岛、澎湖群岛、台湾全岛、扬子江沿岸左右十里之地划入日本版图,以此形成有利于日本的态势。
参考资料
- (日)山本四郎. . 抗日战争研究. 1995, (1): 205-207.
- 戚, 其章. .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97–106. ISBN 780696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