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臺悲歌
渡臺悲歌(海陸腔台灣客拼:tu+ toi buiˋ goˋ、饒平腔台灣客拼:tuˋ toi biˇ goˇ)是台灣清治時期一首描述客家先民渡過臺灣海峽到臺灣辛勤開墾的詩歌,作者姓名已亡佚,書寫所使用的語言為客家語白話漢文。
渡臺悲歌 | |
客家語漢字 | |
---|---|
臺灣客拼 |
渡臺悲歌有數個版本,1938年彭發勝從新竹縣芎林鄉的彭姓鄰居借得原稿抄錄,當時歌詞並無標題,於是教漢文學時以詩歌首句「勸君切莫過台灣」為主題。 因歌詞所描述渡臺過程,甚為悽慘悲切,後人乃以〈渡臺悲歌〉名之。彭發勝抄錄的歌詞共376句2632字。1989年鄉土學者黃榮洛出版的〈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對歌詞作了很仔細的解說與註釋,提供許多寶貴題材與貢獻。黃榮洛刊印的歌詞是在1986年向新竹地區的曾吉造取得的,原稿為手抄本,共352句合2,464 字,比彭發勝抄錄的短少了末尾的24句。原歌詞因有破損遺失,此版本經過改寫填詞[1][2]。兩個版本之間,除了句數有長短差異外,少數句子之用字與詞意也有些微更動[3]。
2004年曾學奎在出版的論文中表示,〈渡台悲歌〉的創作或傳唱者可能為饒平縣的客家人[4]。
2008年黃菊芳在出版的論文中表示,發現〈渡臺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黃菊芳在論文中引彭發勝所收藏的版本,表示本詩原作者的身分是「原鄉陸豐縣接近河田」。該論文亦指出本詩原作者的渡臺路線最可能是從家鄉(陸豐河田)→橫江→潮州府→柘林港→臺灣[5]。
2015年,徐勝一等的論文,以一份嘉慶9年的〈渡臺帶路切結書〉推斷,〈渡臺悲歌〉應為陸豐河回彭瑞瀾家族的渡臺歷史記錄,作者為其次子彭堯梅。[6]2019年,白偉權發表論文,進一步發現彭家部分家人抵臺後再遷南洋(今印尼)。
參考資料
- . [2016-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3).
- . [2011-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0).
- (PDF). [2016-1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12).
- 曾學奎。臺灣客家〈渡台悲歌〉研究。臺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 黃菊芳。客語抄本〈渡台悲歌〉研究。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60503001-201603-201605030035-201605030035-185-2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徐勝一、范明煥、韋煙灶。清代陸豐客家渡臺的歷程-〈渡臺悲歌〉及〈渡臺帶路切結書〉的聯想,客家文化第46號
相關條目
- 饶平客家人
- 臺灣客家人
- 臺灣客家語
- 客家地區
- 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 台灣文化資產
- 唐山過臺灣
外部連結
- 《臺灣大百科全書.渡臺悲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渡臺悲歌〉原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