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語
渤海語指在渤海國使用的主要語言。
渤海語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渤海国 |
区域 | 滿洲及朝鮮半島北部 |
語言滅亡 | 12至13世紀? |
語系 | 滿-通古斯语系
|
文字 | 渤海文字(有爭議)、漢字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概要
渤海國使用受漢語影響的靺鞨語,最終形成渤海語。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據推測,統治階層可能使用汉语而普通民众和地方多用靺鞨語。亦有看法認為渤海語事實上是含有少量高句麗語辭彙的靺鞨語。其中亦可能夾有大量漢語成分。随着渤海国的灭亡,在12~13世纪消亡。 關於渤海語的資料稀少,其詳細情況仍然不明。僅在《新唐書》《旧五代史》中收錄有若干可能為渤海語的片語。
《旧五代史·外國列傳·渤海靺鞨》提到:“渤海靺鞨,其俗呼其王爲可毒夫,對面呼聖,箋奏呼基下。”《册府元龟·外臣部七(卷962)》作“可毒大”,《五代会要·卷30》作“可毒失”。[1]。
远东联邦大学Ernst Vladimirovich Shavkunov的研究表明,渤海语中称呼“王”的“可毒夫”可能与满-通古斯语系的满语“卡達拉”(满语:ᡴᠠᡩᠠᠯᠠ᠊、kadala-“管理”)及赫哲语“凱泰”有关,原意应是年长的管理者。另外,渤海与靺鞨人名最后有时会带“蒙”字(如)(烏借芝蒙、己珎蒙、慕思蒙),标志着靺鞨語中重要的黏着词尾。通古斯民族将氏族称作“木昆”(满语:ᠮᡠᡴᡡᠨ、;mukūn”,可能与这个“蒙”有关,是表明人名所属氏族的词缀。[2]
810年5月,渤海遣日使的一员首领高多佛独自留在了越前,后来到越中,随史生羽栗馬長等人教习渤海語[3]。与语言关系密切的是民族,渤海国是粟末靺鞨、白山靺鞨等部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它们的前身是挹婁和勿吉,《三国志·魏书·烏丸鮮卑東夷傳》:“挹婁……其人形似夫餘,言語不與夫餘、句麗同。”《北史·四夷列传(卷94)》:“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言語獨異。”看来,靺鞨语在当地是很独特的[3]。另外,渤海国先后征服了越喜靺鞨、鉄利靺鞨、拂涅靺鞨等靺鞨各部,虽说都应说靺鞨语,但亦有可能有多种方言。[3]。
稻叶岩吉《增订满洲发达史》认为“可毒夫”来自“佛陀”,但无论如何,“可毒夫”的用于不见于任何记录高句丽的文献,有人认为这说明渤海语并不来自高句丽语[4]。
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渤海国“有文字”[5],但因迄今为止未发现独特的渤海文字,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史籍所载的“文字”应为漢字以及漢文;但俄羅斯歷史學會從考古學的資料研究認為,渤海國可能存在獨特的文字,但此觀點未受到一般認同。
亚历山大·沃文(2012)指出,考古发现的部分文字不是汉字,其中与女真文有相似之处,并提出了“女真文从渤海文发展而来”的假说,但也有疑问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