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現論

湧現論是基於對湧現的信念的哲學觀點,包含了在意識心智哲學的討論,而與還原論站在相反立場。如果說一個系統的性質是湧現的,意指它是由那個系統的其他性質之間的互動所造成的新性質,這個新性質是無法從原本的性質預測出來的。[1] 湧現出的性質不與其他性質相同,也不能化約成其他性質或從其他性質推導出來。用不同方法滿足這個要求會分別產生不同類型的涌現。在科学哲学中,涌现论既与还原论对立,也与其平行。[2][3]

形式

涌现论可以与物理主义相合。[4]物理主义认为宇宙完全由物理实体组成。例如,大脑物理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涌现,导致心理功能的变化。

某些类型的涌现论并不特别关注心物问题,而是构成了一种类似于泛神论的宇宙本质理论。[5]他们对整个自然界存在一套按复杂度排序的等级,每层都有着自己的领域科学

与生机论(vitalism)的关系

Emmeche等(1998)认为:“生命力论者与涌现论者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生命力论者的创造力量只与有机物有关,与无机物无关。涌现则关注创造出的新的属性,而不考虑所涉及的物质。”“在生命力论的大多数形式中,提出的物理以外的生命力(生命冲力之类)的假设通常没有任何真正的解释力。它常常作为一种智力或语言的镇静剂,扼杀了科学探索,而不是鼓励它向新方向发展。”[6]

历史

金在权针对试图解释心物问题的涌现论(在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幌子下),基于因果封闭过度决定提出了反对意见。

涌现论努力与物理主义相合,但金在权称物理主义存在因果封闭的原则,每个物理事件都要在物理原因上负全责。这似乎没有为精神因果关系留下“空间”。如果我们的身体运动由身体和意图的先前状态引起,那么它们就将是过度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精神因果关系与自由意志不同,它只是声称精神状态和因果关系有关。如果涌现论者通过放弃精神因果关系来回应,他们的立场就变成了一种副现象主义

金在权用上面的图(最初由Nancey Murphy提出[7])指出,心理事件M1 导致M2 ,物理事件P1 导致P2P1实现了M1P2 实现了M2;然而M1 并没有影响P1 (即M1 是'P1的事件后件)。若P1导致了P2,而M1P1的结果,那么M2 就是P2的结果。他说,这个问题的位移替代方案是接受二元论(即心理事件独立于物理事件)或取消主义(即心理事件不存在)。

另见

参考文献

  1. O'Connor, Timothy and Wong, Hong Yu, "Emergent Propertie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5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5/entries/properties-emerg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 O'Connor, Timothy and Wong, Hong Yu, "Emergent Propertie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5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URL = <http://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15/entries/properties-emerg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Kistler, Max. . Synthese. 2006, 151 (3): 311–312 [2021-09-03]. ISSN 0039-7857. JSTOR 20118808. S2CID 36301964. doi:10.1007/s11229-006-901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5).
  4. Being Emergence vs. Pattern Emergence: Complexity, Control, and Goal-Directedness in Biological System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Jason Winning & William Bechtel In Sophie Gibb, Robin Hendry & Tom Lancaster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mergence. London: pp. 134-144 (2019)
  5. Franklin, James. (PDF). Suri: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of the Philippines. 2019, 8 (2): 1–22 [2021-06-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2-25).
  6.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存檔,存档日期2011-05-11.
  7. Murphy, Nancey; Brown, Warren 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65, n.40. ISBN 978019921539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