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地龙

滚地龙沪语中对于棚户区和居住于棚户区内的穷苦民众的统称。[1]

曾经居住于上海潘家湾地区的“滚地龙”

简介

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一批批农村人口从安徽苏北以及山东等地不断流入上海境内。[2]因生活困苦,这些人往往无法在上海购置土地房屋,于是便就地取材用泥巴、茅草、竹竿、废弃木材、碎砖、帐篷等材料搭建非常简易的临时住所。[3]这类临时住所通常仅有1米余高,呈隧道状且无窗,出入形同钻洞,故而被称之为“滚地龙”。[4]棚户区内居民多以拾荒、踏三轮车为业,居住环境恶劣,生活十分贫困。“滚地龙”一度散布上海各个角落,但以闸北区蕃瓜弄为最多。[5]

相关阅读

参考资料

  1. 孙卫国; 钱德敏; 朱仰东; 陈剑华.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7: 1046.
  2. 仲富兰. . 中国图书. 2018.
  3. 赵刚印. . 中国图书. 2018.
  4. 王立民. . 中国图书. 2016.
  5. 殷关福; 张永岳.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