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炭矿

满洲炭矿株式会社,简称满炭,1934年5月7日成立[1]

历史

1932年9月9日,满洲国颁布《关于规定国防上必需的矿业权的协定》,把矿山开采权转让给日本。此后满洲国颁布《矿业法》,日本完全控制了东北工矿业。满铁的煤产量1932年700万吨。满铁在1933年控制了民族资本开设的奶子山煤矿,改称蛟河采炭所;又控制了原中日私人资本合作经营的老头沟煤矿(位于今延吉市老头沟镇)。[2]1933年3月满洲国《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进一步提出实行经济统制政策。1934年满铁接管了瓦房店煤矿,强行收买了鹤岗的兴安煤矿和富锦煤矿。1934年满洲国工矿业的统制政策改为“一业一社”原则。为统制煤炭资源,1934年5月6日成立满炭,为“特殊会社”,资本为1600万元,由满洲国政府满铁各出资一半。满炭接管了1931年9月18日之前东北矿务总局的煤矿,以张学良的“敌产”为名没收了复州煤矿、八道壕煤矿(黑山县八道壕镇)、尾明山煤矿(灯塔县东的烟台矿的一部分)、阜新的孙家湾煤矿,以“入股”名义控制了鹤岗北票西安三矿,满铁把新邱煤矿移交满炭并与孙家湾矿合并为阜新矿务所。满炭还投资开发阜新的高德、太平、五龙、平安各矿;1938、1939年先后将八道壕煤矿和米家窝煤矿(位于今北票市黑城子镇)纳入城南采煤所,1936年10月1日成立的满炭阜新矿业所成为成满炭最大的生产单位,发展为辖8个采炭所、44个生产斜井、3座露天矿、4座选煤厂。另外又先后控制了和龙田师付舒兰东宁、八月、三姓城子河恒山珲春等煤矿。满炭垄断了除满铁系统煤矿(抚顺煤矿、灯塔县铧子镇的烟台煤矿、蛟河煤矿等)之外的全部煤炭业。1934年满炭系统煤产量是74.2万吨。1936年增资到1亿元。满铁直接控制的抚顺煤炭最大仅1936年一年就扩占矿区421亩,年产量接近1千万吨,其中60%输入日本本土,被视作日本的标准煤。[3]:第416页1937年满铁对满炭的持股转让给满业。1937年5月1日,满洲国公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明确规定年产5万吨以上的煤矿业均需满洲国政府许可的统制方针。自1937年实施的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煤炭作为重要部门,强制推行增产计划。“第一次五年计划最终目标是2500万吨,根据1938年修订的五年计划提高到3800万吨的计划目标。”[4]但满洲国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中就遇到煤炭不足的问题。为此,满洲国政府在确保重点部门的煤炭配合的同时,限定取暖期,提倡使用代用燃料,开展所谓的“消费节约运动”等等。同时还推出增产计划,如派遣煤督促班,支付增产资金,实行增产周间(星期)等等。但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给增产计划带来很大困难。再加上物价主涨。满洲国为此在1939-1941年连续三年提高煤炭价格,但各煤矿收支状况仍急剧恶化,严重削弱了增产的计划。1939年满炭增资到2亿元。1940年更增资到3亿元。1940年阜新矿业所产煤337万吨,占满炭总产量的34%。1940年末,满洲国政府与满炭商议,对满炭采取统务制理事制,以加强满炭对子会社的统制力,并整备为综合经营体制。这确定了其一业一社会主义的方针。同时限定矿山收买价格与公定价格的差额。还以行政手段强制劳动来控制成本。但增产仍很缓慢。1941年满洲国煤炭总产量2150万吨左右,其中满炭煤炭产量增加到1115.5万吨,超过了满铁的产量。[3]:257,3001941年满炭亏损2160万元。

为使各主要煤矿摆脱满炭的经营危机,从1943年起,所属各主要煤矿相继独立,满炭对煤炭业的垄断地位丧失。1943年2月26日,正式改组成立阜新炭矿株式会社,重组管理机构,增资22 000万元,全部由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承受,年生产能力450万吨(不含八道壕煤矿的26万吨),从业人员总数46741人。1943年阜新市新建矿井2个,全矿区产煤389万吨;1944年产煤427万吨,为日满时期产煤最高年份。

1944年,满洲国的煤炭年产量才勉强达到2800万吨。“日本的掠夺未能如意实现,只是从抚顺掠夺60万吨,从密山掠夺70万吨,结果不得不依靠从华北掠夺来加上弥补,最后时期,每年从华北掠夺300万吨以上的煤炭”。[4]:350

1931-194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共掠走的煤炭2.4亿吨,仅1932-1944年,日本共掠夺东北煤炭就达1.15亿吨。

1938年至1939年建成的满炭大楼,后来长期作为吉林大学图书馆。

參考資料

  1. 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 共青團遼寧省委員會; 東北新聞網編. . 遼寧人民出版社. 1 September 2015: 35. ISBN 978-7-205-08388-5.
  2. 宋伟宏 腾飞:“‘满铁’的性质及对中国东北煤铁资源的掠夺”,《东北亚学刊》,2014年第2期,第40-46页。
  3. 满洲国史编纂刊行会:《满洲国史》
  4. 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东北经济掠夺》第349页。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