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恆生

潘恆生英語:?9月10日),香港電影攝影師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HKSC)專業會員[1],曾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金馬獎最佳攝影[1][2]。亦時在電影中幕前演出,其中在周星馳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客串諧角「阿發外父」(主角零零發的岳父)而最為大眾所注意。[3][4]

潘恆生
摄影师
罗马拼音Poon Hang Sang
出生9月10日

簡歷

潘恆生1976年畢業於香港浸會書院(香港浸會大學前身)傳理系,主修電影。[5]

他與很多電影系畢業生一樣,本以導演為目標,但眼見很多當PA(助導)的同學以做雜務為主,決定先學一門技術再找機會轉為導演[6]。於是他加入香港電台成為收音師,約一年後對收音工作感到厭倦,此時香港電台內部辦了一個攝影師課程,他便報名轉至攝影崗位學習[6][4]。在香港電台的七至八年間,曾參與拍攝《香江歲月[4]、《執法者》[6]、《歲月山河》的兩個單元《我家的女人》和《霸王別姬》[6]等節目。學習攝影期間常出任演員的「燈光替身」[3]

後期他請假兼職擔任電影《似水流年》及《我為你狂》(參與半部)的攝影師[6],即獲得電影界好評[4]及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1985年3 月正式離開香港電台,成為電影攝影師[6],首年的作品之一《生死線》即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至1990年代初,先後共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及金馬獎最佳攝影各兩次。直至2000年代,一直活躍於香港電影圈。

與不少電影幕後人員一樣,潘恆生常被劇組邀請客串演出幕前角色。1998年他在周星馳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飾演的角色「阿發外父」(主角零零發的岳父),成為他的幕前代表作,他更在該片劇情中獲得了「最佳男主角」獎項。在一個訪問中,稱他的演技可能是在擔任「燈光替身」時鍛鍊出來。[3][4]

2011年,執導及監製中國內地電影《紫宅》。[7]

2010年代後期起,返回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擔任電影學院專任導師。[2][3]

2016年,獲美國影藝學院(AMPS)委任為奧斯卡金像獎評審。[2][4]

攝影作品

年份 名稱 備註
1984 似水流年[1]
我為你狂[6]
1985 補鑊英雄[6]
生死線[4][2][7][6]
1986 刀馬旦[4][1]
1987 倩女幽魂[1]
1988 喜寶[8]
1989 急凍奇俠[9]
1990 滾滾紅塵[1][2]
1991 縱橫四海[1]
1992 阮玲玉[1][2][7]
1994 青春火花[10]:32
1995 西遊記第壹佰零壹回之月光寶盒[4]
1995 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4]
1996 新上海灘[11]
1998 我是誰[12]
2001 毒家交易
2004 功夫[1]
2006 霍元甲[1]
2008 長江7號[1]
2010 月滿軒尼詩[2]
2010 葉問2[1][2][7]

幕前演出作品

年份 名稱 角色
1992 我愛扭紋柴 圍頭話圍村村長[3]
1993 濟公 國清寺住持[4]
1996 大內密探零零發 阿發岳父[3][4]
2008 長江7號 記者[3]
2023 死屍死時四十四

獎項及提名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作品 名單 結果
1985 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3][1] 最佳攝影 似水流年 潘恆生 提名
1986 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4] 生死線 獲獎
1987 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4] 刀馬旦 提名
1988 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5] 倩女幽魂 潘恆生、李嘉高劉滿棠黃永恆 提名
1989 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8] 喜寶 鮑起鳴、潘恆生 提名
1990 第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9] 急凍奇俠 潘恆生 提名
第27屆金馬獎[16][2] 滾滾紅塵 獲獎
1991 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7] 提名
第28屆金馬獎[18] 阮玲玉 獲獎
1993 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9][2][4] 獲獎
1997 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1] 新上海灘 提名
1998 第35屆金馬獎[12] 我是誰 提名
2005 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 功夫 提名
2011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1] 葉問2 提名

參考資料

  1. . 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2. .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3. 許育民. . 香港01. 2018-04-06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4. 許育民. . 香港01. 2018-04-04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5. .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
  6. 亦薰. . 電影雙周刊. 1985-07-25, (167): 18-20.
  7. . 新浪网. 2011-08-20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中文(中国大陆)).
  8.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9.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10. 吳詠恩 (编). . 香港: 香港影業協會. 1996. ISBN 9627883034.
  11.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3).
  12. . 台北金馬影展.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3.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6).
  14.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5.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4).
  16. . 台北金馬影展.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4).
  17.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18. . 台北金馬影展. [2022-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9.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6).
  20.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5).
  21. . 香港電影金像獎. [202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