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高程
潼關高程是涉及黃河中游的水利工程術語,主要指黃河河水在流經陕西潼關時,斷面洪水每秒流量達1000立方米時的相應水位,數值越高,即代表渭水下游泥沙淤積程度越高,黃河最大支流渭水發生洪災的風險越高。
2003年10月19日,得出的潼關高程數據為海拔327.94米。而在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三门峡水库运行初期“蓄水拦沙”期间,库区泥沙淤积严重,致使潼关高程由323.69米上升到328米。
關於潼關高程的計算,是根據黃河潼關水文站6號提供的數據為主[1],潼关水文站位于山陕交界处黄河风陵渡铁路桥附近,是三门峡水库入库的把口站。[1]
不過由於黃河潼關水文站6號目前沒有河水流量檢測設備,過去一直使用黃河潼關水文站7號的斷面流量計算。現在則用黃河潼關水文站8號的斷面流量計算,數據之後用以對應黃河潼關水文站6號預測的斷面流量。
潼关高程的争端 [2]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黄河水量锐减,潼關高程便一直提高,渭水泥沙的淤積終於導致關中平原在2003年8月27日,發生特大洪災,渭河倒灌,陝西省經濟損失慘重,但是這次渭河洪峰僅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
陝西省和的三門峽雙方都認同潼關高程過高,是導致2003年8月陝西「小水釀大災」的主因,不過對於何種因素導致潼關高程過高,兩派的意見截然不同,并且双方都拉来此领域内的各路专家,提供了一系列数据与理论,作为论据来支持其观点。
陝西省的觀點
陝西方面認為導致潼關高程提高的原因,罪魁禍首就是的三門峽水電站,這是由於三門峽水庫為了產生更多電力的需要,而讓水庫一直在高水位運行[3],三門峽的水位越高,從潼關到三門峽的黃河流速就會越來越慢,進而使渭河流域整體河床隨之抬高。根據此點,陝西方面一直呼籲讓三門峽水庫在汛期敞泄,以利潼關高程的降低,甚至有些人揚言廢棄三門峽水庫[4],令潼關高程回復正常水平。水利部曾經委托西安理工大學製作沖刷模型,以模擬三門峽水庫實現敞泄,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結果得出的數據支持陝西方面的說法。
三門峽的觀點
三門峽方面認為,自1986年以來,黃河流域「來水、來沙」條件發生異變是導致潼關高程的主要原因,自1995以來,渭河來水量「大幅下降53%」,並提供數據指出進入三門峽水庫的黃河水量已由六七十年代的400億立方米,減少到150~200億立方米,雨水枯竭使渭河無力將河道裏的泥沙沖刷下來。
三門峽方面雖然承認在1960年9月至1962年3月的初期「蓄水攔沙」期間,庫區泥沙淤積嚴重,致使潼關高程由323.69米上升到328米,並隨之對上游產生負面影響。但隨後鑒於對陝西省的影響,水庫運用方式不斷調整,最高運用水位亦不斷降低,尤其是自1999年以後,水庫的運用水位對潼關高程的影響已經消除。[5]
據三門峽方面提供的數據,1985年之前歷史上汛期三門峽入庫流量大於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量,平均每年有168億立方米,而2000~2002年減至年均約3.5億立方米,減少98%。三門峽方面說,陝西省境內因水土流失所產生的泥沙量占三門峽水庫總泥沙達70%以上,結論是陝西境內的水土流失,是造成三門峽水庫淤積和潼關高程抬升的最主要原因'[6]。
減低潼關高程的措施
自2003年8月尾,關中平原發生特大洪災後,水利部為了降低潼關高程,避免類似洪災重演,採取下列措施:
- 清淤河段——维持桃汛期作业,并适当上延河段,潼关河段清淤,利用汛期水流挟沙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拓展主槽,消除阻水浅滩,促使该河段和黄渭交汇处泥沙下泄。[1]
- 在渭河的东芦湾,採取人工裁弯取直等措施。[1]
採取以上措施後,2003年的10月19日,潼关高程的监测数据为327.94m,较汛前6月份的328.82m降低了0.88m。
另见
參考文獻
- 利用天然来水清淤降低潼关高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4段) 谢守祥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 渭河之痛与三门峡水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三聯生活雜誌 記者:李菁 2004年03月31日
- 三门峡水库废存之争(經整理) 網易新聞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泥沙学专家曹如轩:「造成渭河水灾第一位的原因就是三门峡大坝的运用不当。由于过于注重发电效益,致使蓄水水位过高、时间过长,从而使潼关高程一直抬高。」 (來源:東方早報) 2003年11月26日
- 央視關注「三門峽」 5位陝西代表昨接受采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信息辦 來源:華商報 2004年3月4日
- 《三门峡工程的功与过———向张光斗院士请教》陈士麟 原三门峡水利枢纽局总工程师
- 渭河流域水患灾起三门峡?炸坝悬念背后利益博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東方早報 (2003年11月26日) 三门峡水利枢纽局水情科科长王育杰:「黄河里的泥沙大部分都来自陕西,你渭河的泥沙淤在当地就埋怨三门峡,那么下游淤的泥沙又该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