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江区村落列表
请参看 :濠江区旅游地图
村名 | 创村年代 | 简介 |
---|---|---|
达濠 | 宋 | 宋末(1279年)渐有人迹。元初有欧、胡等姓人家在象山南麓定居,继而佘、叶、翁等姓亦于此落户,称“踏头埔”。清初始称“达濠”,又名达濠埠、达埠。 |
赤港 | 宋 | 西连达濠村、东接青篮村,素有“达濠地心”之称。以昔运粟木帆船可直通寨之东门,通入之水道称“粟港”(“粟”与“赤”近音),遂以名寨。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赤港之称。 |
青篮 | 宋 | 南宋至元代,先后有詹、茆、何、纪等姓人家至此定居。始称青林(此处原为青葱树林),后名青蓝。 |
葛洲 | 宋 | 宋时创乡于东面临海的北山山麓,称“清江乡”。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屡遭海寇劫掠,退迁至“凉亭”聚居。后又遭劫,再移今址。因该地生满葛藤,处沙洲之滨,故名。 1946年与东湖、澳头合为“潮光乡”,属潮阳县,1950年自成一乡,1957年又与澳头、东湖并称“潮光乡”,1959年改称大队,1975年归属礐石公社,1984年达濠区成立后,仍为一乡,1987年属达濠街道办事处。为区重点侨乡之一。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设古“烟墩”于东南面的“大岭山”上。 |
澳头 | 元代 | 位于葛洲村北,元代时有马、史、郑等姓人家在村东临海处的雄鸡山麓(与葛洲北山相接)居住,属古“清刚乡”。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遭海寇劫掠,故迁至今址。因该村地处港湾之首,是停舶之地,故名。 昔属潮阳县砂浦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与葛洲、东湖合称潮光乡,同年划入汕头市第四区,1953年与妈屿合并,称妈澳乡,1957年又与葛洲、东湖合并复称潮光乡,属达濠区。1959年改称大队,1960年归属礐石公社。1984年复属达濠区,1987年属礐石街道。 为区重点侨乡之一。十九世纪初,便有村民侨居东南亚,1981年,村旅港同胞,在香港成立“旅港澳头同乡会”。清代在村东北设“烟墩”台,后改为升旗处。 |
西墩 | 明正统年间 1436-1450 |
处濠江北岸,与马滘村隔水对望。村落地势中央高,四周低,故虽近水滨,而历次台风咸潮高涨都没能淹没其中部地带,村人向喻为“浮水莲花”。该村原系濠江中一沙洲,因海相发育而连接陆地。昔称“西坉”(因处达濠之西),今书西墩,又名西堆。 明正统年间(1436-1450),有丘姓先民于村东筑屋定居。1946-1949年属潮阳县第三区珠园乡,1951年属三和乡,1956年自成一乡,1987年属达濠街道办事处。 |
马滘 | 至迟明代 | 处濠江西岸。民国期间属潮阳县第三区。明代曾筑有寨,后毁。昔有盐田12400公亩,是达濠主要产盐区之一。今属马滘街道。 |
凤岗 | 元延祐六年 1319 |
濠江南段西岸,俗称“鸡岗”,以村背有一山岗状似鸡,故名。元延祐六年(1319年),郑姓人家到此捕捞定居,繁衍至今。今属马滘街道。 |
南山 | 明正德 1506-1521 |
位于濠江南段出海海口西岸南山湾,北沿濠江,南临南海。原称“南沙”,因西南面有虎仔山,故谓今名。明正德(1506-1521)年间,先后有人到此捕捞定居,分聚妈宫、大村、围仔、尾村四个村落。今属马滘街道。 |
茂洲 | 明代 | 在西墩村西面,葛朱、葛陈东面。濒濠江,地处沙洲,取草木繁茂之意,故名。该村始创何时未详,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茂洲之名。民国后自成一乡,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属三和乡。1952年属潮阳县第三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自成一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 村有萧、许两姓(历史上曾有何、郑二姓人家)。村北有茂洲岩,山巅有“睒仙石”、“淘金石”。日军曾在此挖壕筑碉堡。 |
葛朱 | 明天顺八年 1464年 |
位于濠江中游东岸,与葛陈相接。明天顺八年(1464年)创村,称葛头。向属潮阳县招收都,后改称葛园。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与茂洲、西墩合称三和乡,1976年与葛陈各分大队称葛朱大队,属汕头市郊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直辖乡,1987年又属珠园乡。今属礐石街道。 古“西山渡”在村东北,后辟为农田。 |
葛陈 | 明 成化八年 1472 |
位于濠江中游东岸。明天顺八年(1464年),有朱姓先在此定居。明成化八年(1472年),陈姓也来此居住,遂与葛朱聚成一村落(有时显界限),称葛头,后改称葛园。 昔属潮阳县招收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1946年属珠园乡,1951年合入三和乡,属达濠区,1952年属潮阳县第三区,1957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达濠区珠园乡。今属濠江区礐石街道。 |
珠浦 | 大致北宋 | 原称砂浦。宋元丰年间(1078-1085)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废乡团改都,遂称砂浦都,为都治所在。 民国属潮阳县第三区,自成一乡。1952年属潮阳县第三区。1958年属达濠公社,1976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称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园乡,为乡人民政府驻地。今属濠江区礐石街道。 |
三联 | 明末 | 在礐石香炉山南坡,珠浦村西面。由头村、中村、尾村组成,故名。据尾村李姓家谱,明末李姓人家从鸥汀来此定居。据说,在李姓定居前,已称有曾姓人家在附近猫山麓定居,后为避盗贼侵扰,搬迁于尾村。 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第三区,称附浦乡。1946年属珠园乡,1949年解放后,头村、中村、尾村各自成立农会。1955年属浦口乡,1958年属珠浦乡,1961年至1975年又合为三联大队,属达濠公社。1976年分为头、中、尾三个大队,属礐石公社。1984年又合成三联乡,属达濠区,1987年又属珠浦乡。今属礐石街道。 |
松山 | 清初 | 位于礐石香炉山西侧,西临濠江。清初,有潮州磷溪曾姓人家于此搭寮耕种,后相继有澄海下浦陈姓,达濠青林黄姓,鮀浦天港林姓,下蓬渔洲吴姓等人家于此筑屋定居。 原名松仔山,因村后坡地榕丛生(潮俗称榕树为松树),故名。 1982年改称现名。1984年同磊口、棉花合成磊口乡。1987年各自为村,属礐石街道。 |
磊口 | 清初 | 位于濠江北端磊口门。 清初,澄海外砂谢姓人家于此定居,后有鮀浦、河浦陈姓和渔洲吴姓等农民相继落户于此。 向为海防要地,清代设有“磊口汛营”,清初邱辉曾于此与清廷官兵血战。 1955年合棉花、松山、三联等村,称浦口乡,并为该乡驻地,属潮阳县第三区,1961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同松山、棉花村合为磊口乡,为乡政府驻地,1987年属礐石街道。 324国道、磊广大道在此相接。 |
棉花 | 清嘉庆 1796-1820 |
位于濠江磊口门西岸,1952年属潮阳县第三区,1961年属礐石公社。1984年起属磊口乡,1987年属礐石街道。 该村原系濠江入汕头港的近陆小岛,由于海相发育,遂与大陆连接。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先后有石、赵姓人家于此筑屋定居。 原木棉树繁茂丛生,故名。 |
浔洄 | 明万历 1573-1620 |
北临牛田洋,原为潮、揭、澄三县海域交界处的一近陆岛屿,其后岛南面与大陆连接,遂成半岛。因地近水涯,水流回旋,故名浔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有人在此捕鱼、务农,并筑屋定居。该村“翁空大石”有清光绪十三年(1885年)碑记,载隶属澄海鮀浦都管辖。 1939年属汕头市,1949年后,先后属汕头市安平区、礐石公社。1984年自成一乡,属达濠区。1987年,属礐石街道。2003年,改属金平区。 |
蜈田 | 明嘉靖 四十三年 1564 |
位于礐石,北临汕头港,西北面为牛田洋。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有澄海县吕姓人家及潮阳县人家相继在此定居。 村西北有一巨石,形如牛,故名牛田村。后改今名(“牛”、“蜈”音近)。 1959年改称“红光大队”,1984年改称“红光管理区”。 |
上人家 | 清初 | 位于礐石香炉山北麓。 清初,潮阳峡山周姓和龙溪曾姓人家相继到该处定居。 邻村蜈田,村人称该处为“上面的人家”,遂为村名。 1959年后改称红旗大队,1984年称红旗管理区。 |
苏安 | 明代 | 东临汕头港,明代称苏梅湾,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有一顾姓农民在该处“下尾口”搭草寮定居,复有河浦、珠浦的农民至此落户耕种,遂成村落。 原名苏埃,昔属砂浦都。民国后属潮阳县第三区(达濠区),1946年属礐石,1950年改名“苏安村”,1959年改称红星大队,1984年称红星管理区。 |
东湖 | 南宋 绍熙年间 1190-1195 |
位于达濠东面,三面环山,东部临海。村西有道光年间建东湖岭山道通达濠。因村落处于盆地,又在达濠之东,故名。 该村古巷土地庙前《路记》载: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5),已有庄、陈等姓先民在此定居并修乡道。明景泰至嘉靖年间(1450-1566)林、严、李姓等人家相继迁居该村。清道光元年(1821年)分上、下两乡,后合为一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已有不少乡人出洋,为著名侨乡。 向属潮阳县砂浦都(其中“下乡”属招收都)。1946年与葛洲村合为“潮光乡”。1950年自成一乡。1957年与葛洲重合为“潮光乡”。1958年自成大队,向属达濠公社(镇)。1987年属广澳乡。今属广澳街道。 清乾隆初年(1740年)在村东“湖口嘴”建镇海塔(现仅存高3米的塔基),稍后,在石寮山南侧建堵风塔,塔分四层,高7.7米,至今完好。 |
埭头 | 明嘉靖 1522-1566 |
位于磊广大道与广达路相接处,前面平原,后倚山岗,因地处濠江主潮堤坝之首(取“埭”乃堤坝之义),故名。 据说系时嘉靖年间(1522-1566)创寨(今存残垣),向属潮阳县招收都。1933年与邻村白沙头村合为一乡,1946年同大浍、溪头、三寮、河渡等村并为南衡乡,1949年自成一村,1954年合入广澳乡,1959年与溪头、大浍、三寮、河渡合为下五大队,1962年自成大队,1984年改称乡,1987年称埭头村,属广澳乡,为乡政府驻地。今属广澳街道,为街道办事处驻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1717年)曾设“烟墩”于村东的塔仔山上。 |
溪头 | 明代中期 | 位于埭头村南,西面青洲盐场、濠江,东面汕头保税区、大海。 明朝中期,曾有洪、吕、何等姓氏(现已无此姓氏)在此捕鱼定居,后有宋、徐、陈、章、吴、郑等姓人家到来,形成聚落。 该村因处河流溪口(濠江古亦称河渡溪)之首,故名。 向属潮阳县招收都。1946年与广澳、三寮、河渡、大浍、埭头合称南衡乡,属潮阳县第三区。1959年与大浍、河渡、三寮、埭头并称下五大队,1962年分村自称大队,1984年仍合下五乡(除埭头村外)。1987年复属广澳乡。今属广澳街道。 原村落周围多砂堆,故广植“腊投”(即芦荟),以固定砂岗,为村屏障。 |
大浍 | 明代 | 位于溪头、三寮之间。 明代称下浍。1945年属南衡乡,1952年属下五乡(大队)。今属广澳街道。 明隆庆元年(1567年)汤克宽招曾一本于此。 |
三寮 | 明代 | 位于大浍村南,西面河渡盐场、濠江,东面汕头保税区、大海。 明隆庆《潮阳县志》已有三寮之名。明天启元年(1621年)四顾台碑刻,碑题“潮阳县三寮四顾台”已用其名。 据说原有林、何、靳三姓人家各搭寮在此定居,故名。 向属潮阳县招收都,1946年属南衡乡。1949年自成一村。1984年复属下五乡。1987年属广澳乡。今属广澳街道。 |
河渡 | 明隆庆间 1567-1572 |
位于濠江出海口东岸,与南山村隔水相望。村西门咀山与东、西屿对峙,形成濠江门户,俗称“咀”,古称河渡门。 唐代,河渡、广澳二山为达濠岛附近的独立岛屿,据1984年省海部勘探,该处由于两岛水下岩层抬升海砂冲积,沙坝露出水面,逐渐形成陆地,遂与达濠连成一岛。 村有一古渡口,故称是名。原西来的古道循惠来、经潮阳,在南山渡过河渡门(古渡口遗址尚存),再由广澳渡澄海、饶平入福建。渡口的设立,使该处渐成聚落。 明隆庆年间(1567-1572)有达濠凤岗郑姓人家于此定居,相继有佘、庄、张等姓到此落户,遂发展成村。 门咀山有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所建的河渡炮台遗址。2009年于此炮台遗址发现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威武寨石刻。 1946年属南衡乡,1955年后属下五乡,1987年初属广澳乡。今属广澳街道。 |
广澳 | 清代 | 位于达濠岛东南端,广澳大山西麓,前临广澳湾,北面为后江湾。 向属达濠区。1984年末划为汕头经济特区广澳开发区。1987年归属广澳乡。今属广澳街道。 明代以前此地为荒僻海疆瘠地,后逐渐有人到此捕捞、垦地成聚居。 各聚落有的相距5公里以上,故有“广澳十八乡”之称(计前澳埔、丘厝寮、郑厝、狗头宫。在外坑的有乌狄坑、龟坑、陈厝坑。已废的有上双坑、下双坑、鲤鱼埔、营仔角)。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始编乡。由于渔业经济发展,人口渐密,聚落连成一片。 广澳大山东北角为表角,建有表角灯塔。2009年,建有风能发电风车。村外即为广澳港。 |
河浦 | 宋嘉定年间 公元1208—1224年 |
古称濠浦。位于濠江上游西岸,叠石山麓。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建村。该村东北濒濠江,以近水地带为浦,称濠浦;“濠”与“河”音近,后改称河浦村。北面环山,是一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半丘陵自然村。聚落呈块状,分为河东、河南、河北三个聚落。 古迹有“叠石书房”。宝峰山上的“宝峰岩”是游览地。河浦街道驻地。 |
楼下 | 元至正年间 1341—1369 |
濠江西岸,位于河浦村北。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9年)建村,因处阶梯形之山坡地,故名。属河浦街道。 |
肚桥 | 清道光 二十六年 1846年 |
位于濠江上游西侧。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建村,昔时村境有一溪流,中段有桥,取名肚桥村。属河浦街道。 |
玉石 | 明代 | 位于濠江中游西岸。明代建村,原名崎石。因村北有崎石山,传说山有巨石经常发光,故也称玉石。 |
岗背 | 元至正 二十三年 1363年 |
位于濠江中游西岸,与葛园对望。元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建村。 |
浮山 |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 濠江西南。人口0.13万。村南有小山,南北两侧又有小河流过,远望小山如浮水上,故名浮山。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建村。有烈士蓝阿野墓。 |
下衙 | 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
濠江西南。因村址在旧衙门之下方,故名。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建村。特产“赤沙蚶”。濠江边有玻璃沙、红沙,建有玻璃沙厂。有明代“渡西庵”。 |
渡头仔 |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 | 因昔时有一小渡口,故称渡头仔村。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村。制粉业历史悠久,为传统副业。 |
新寮 | 明嘉靖 | 明嘉靖以前建村。 |
钱塘 | 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 | 村东有水塘,初名塘边,后改今名。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建村。晒盐、捕鱼历史悠久,现有盐田18公顷,对虾池10公顷,浅海作业以撒网、三槽、竹排、下钓等为主。 |
华里 | 明正德元年1506年 | 因村址地势低洼,初名下里,民国时称下底,后雅称华里。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村。煮盐业历史悠久,现有盐田57.53公顷。对虾养殖较盛,有虾池26.67公顷,产品出口港、澳等地。 |
林后 |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前林姓人在此建村。 |
东陇 | 明永乐年间1403—1424 | 濠江西南,南临南海。因村东是沙堆地,故名东陇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建村。 |
路崎 |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 因古时村境道路崎岖不平,故名路崎村。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村人从马滘迁此建村。 |
洋背 | 明永乐年间1403—1424 | 建村时,北靠海洋,故称洋背。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建村。制盐业历史悠久,现有盐田14.93公顷。还有蚝埕4公顷。淡水养殖鱼塘4公顷。 |
古家洞 | 古名许家洞。昔时村地有一古洞,故村名古家洞。村人祖先从本镇洋背村迁此建村。 | |
上店 | 明崇祯年间1628—1644 | 昔年村境有一小店,故村称上店。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村东濒临南海,海滩地带遍植木麻黄等树木。 |
上头 | 明成化 二十二年 1486年 |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毛姓先到此定居,称上头村。今为多姓聚居。1958年后于海滩营造200公顷防风林带,种有生柑46.67公顷。1983年,香港同胞沈平林捐资架设输电线路,普及全村照明用电。 |
罗厝围 | 南宋 淳佑十年 1250年 |
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罗氏到此建村,取名罗厝围村。 |
里前 | 清康熙五年 1666年 |
昔年村地状似鲤鱼,且有古井,称鲤脐,因“鲤脐”与“里前”谐音,后改称里前村。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村。 |
参考书目
- 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1988。
- 汕头市地名委员会。《汕头市地名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ISBN 9787501130344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