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青滴漏實驗

瀝青滴漏實驗英語:)是一個長期實驗,其目的是為了测量極高黏度瀝青在室溫環境下的流動速度。這個實驗由澳洲布里斯本昆士蘭大學在1927年開始進行。當時的湯瑪士·帕奈爾教授把一些瀝青放進一個封了口的漏斗內,至1930年,漏斗封口被剪开,沥青開始緩慢流動。每一滴高黏度瀝青需經近十年時間,方能滴進漏斗下方的燒杯之中,第一滴瀝青於1938年12月滴出。時至今日,已滴出九滴瀝青。[1]

昆士蘭大學進行的瀝青滴漏實驗

從實驗的結果當中,人們可計算到瀝青的黏度大約是之千億倍。[2]

一直到1988年以前,由於該實驗周圍的環境並沒有特別控制,因此其瀝青流動速度會因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但第7滴之後裝了冷氣使溫度固定。

帕奈爾教授於1948年9月1日逝世後,實驗改由約翰·梅史東(John Mainstone)教授負責,他與帕奈爾教授於2005年憑着這個實驗,而獲得搞笑諾貝爾獎[3]。梅史東教授於2013年8月23日逝世後[4],實驗續由安德魯·懷特(Andrew White)教授負責[5]

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這個實驗是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而漏斗內的瀝青也足夠使這個實驗再進行幾百年。

時間表

此圖表顯示出每滴瀝青滴落所花的時間:橫軸是瀝青滴數,縱軸是月數
瀝青滴漏實驗時間表
年份狀況到達此狀態
所用時間
從切開封口
所用總時間
從架設實驗
所用總時間
負責教授
1927年架設實驗湯瑪士·帕奈爾
1930年切開封口3年3年
1938年12月第一滴8年11個月8年11個月11年11個月
1947年2月第二滴8年3個月17年1個月20年1個月
1954年4月第三滴7年2個月24年3個月27年3個月約翰·梅史東
1962年5月第四滴8年1個月32年4個月35年4個月
1970年8月第五滴8年3個月40年7個月43年7個月
1979年4月第六滴8年8個月49年3個月52年3個月
1988年7月第七滴9年3個月58年6個月61年6個月
2000年11月28日第八滴12年5個月70年11個月73年11個月
2014年4月20日第九滴13年6個月84年5個月87年5個月安德魯·懷特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实验

从1944年7月11日开始,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学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在2013年7月11日,他们第一次拍到了沥青液滴的滴落。[6]

參考資料

  1. Biever, Lisa Grossman and Celeste. . New Scientist.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美国英语).
  2. 中時新聞網. . 中時新聞網. [2021-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臺灣)).
  3. The 2005 Ig Nobel prize winn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Improbable Research. Retrieved 6 July 2013.
  4. . NY Post. [27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30).
  5. . [2019-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6. . [2013-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18).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