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庄戰役

火燒[1]戰役,是指發生於1895年12月26日,在今日台灣屏東縣長治鄉長興村的一場會戰,交戰方是大日本帝國陸軍與當地客家人所集結的聯軍,最終日軍獲勝,長興全村被日軍放火焚燒[2]

火燒戰役(長興之戰)
乙未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895年11月26日
地点
结果 日本獲勝
参战方
 大日本帝国 臺灣民主國客裔民兵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日本帝国 山口素臣少將 邱鳳揚
兵力
2,000 200~300
伤亡与损失
戰死: 15
受傷: 57
民兵數十人,餘平民,合計約250死亡

背景

清朝末年甲午戰爭,結果由大日本帝國獲勝。清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福建台灣省予日本;而在當地,不願接受日本統治的士人成立了臺灣民主國邱鳳揚是當時的客家人領袖,他號召成立了六堆客家義軍,六堆的「堆」通「隊」,指右堆左堆後堆中堆先鋒堆前堆,共同對抗日軍[3]。六堆義軍在本戰之前,已於茄苳腳(今屏東縣佳冬鄉)與日軍戰鬥過,因為武裝與訓練均遠遠落後日軍而敗退。

1895年10月20日,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劉永福陣前逃亡至廈門。10月21日,台南開城投降,邱鳳揚決意南撤至火燒庄(後稱長興村),他計劃在該地進行最終抵抗。在當時,屏東平原仍有平埔族台灣原住民武裝力量,但因為平日與客家人有宿怨,故此役時平埔族支持日軍,六堆義軍形成孤軍抵抗的局面。[4]

戰鬥經過

1895年12月25日,日軍南下途經磚仔磘下淡水溪、穿阿猴街抵達火燒庄,與邱阿六(即邱鳳揚)對戰[2]。六堆義軍奮力抵抗擊退敵軍,於是日軍於次日使用山砲轟擊村,並放火燒民房,最終全村陷入一片火海,六堆義軍至此瓦解[5]

據戰後日方統計,火燒連帶燒毀了老潭頭、新潭頭、崙上、香橼脚(今屏東縣長治鄉香楊村)等村莊,焚毀計三百餘戶民家,僅四、五戶倖存,死亡人數合計約250人[6][2]

紀念

中華民國監察院長于右任得知此史,曾做一首頌詩:「氣與河山壯,名爭日月光,煌煌民族史,照耀火燒庄。」;1968年萬巒國中興建時挖出了多具無主屍骨,經查為當年死者被埋葬處,後移至當年戰場奉祀;1995年,由當年義軍的後代子孫立碑紀念此事,當年戰場現為紀念公園[7]

六堆抗日紀念碑

参考文献

  1. 長治鄉火燒一詞之來源,考證有數種說法。一說是早年移民至台灣開墾的漢人,出門時常忘記熄滅爐火引致火災,一說是因日軍放火燒村,但當地所留之石碑,最遠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間,本文兩種說法並列。
  2. 邱滿英. . 《臺灣文獻季刊》 別冊. 2010-03, 61 (1): 14–20 [2017-07-01].
  3. 簡炯仁. (PDF). 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 1–66. 2000-12 [2015-02-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7-23).
  4. Davidson, 366–7
  5. . 長治鄉公所. [2015-02-17].
  6. 《鳯山出張所行政事務》「十二月中月報」,台灣總督府明治28年12月26日。
  7.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5-0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7).

相關書籍

  • (英文)禮密臣(James Wheeler Davidson). .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 (英文)竹越與三郎、Braithwaite, George, tr. . London, New York, Bombay and Calcutta,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