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氏鹿
熊氏鹿(學名:)是产于泰国中部地區的一種鹿,為泰國的特有種,1863年由愛德華·布萊思以時任英國駐曼谷領事羅伯特·赫爾曼·尚伯克()的名字命名。[2]科學界普遍相信熊氏鹿於1938年絕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熊氏鹿被歸類爲“絕滅”。
熊氏鹿 化石时期:全新世 | |
---|---|
熊氏鹿,1911年攝於柏林。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科: | 鹿科 Cervidae |
属: | 泽鹿属 Rucervus |
种: | †熊氏鹿 R. schomburgki |
二名法 | |
†Rucervus schomburgki Blyth, 1863 | |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在老挝曾发现新鲜的鹿角,被鉴定属于熊氏鹿,因此有学者认为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熊氏鹿仍有可能处于活跃状态。有人认为在老挝偏远地区熊氏鹿仍有很高的概率存在一小部分种群。[3][4][5]
栖息環境
熊氏鹿滅絕前栖息於泰國中部近曼谷的昭披耶河谷沼澤平原中,這裏長草、甘蔗、灌木叢生。熊氏鹿會避開茂密的樹林,而鹿群通常由一頭公鹿、幾頭母鹿及小鹿組成。雨季來臨時洪水氾濫,多個鹿群被迫往高地聚集,當水位過高時高地成了孤島,無處可逃的它們容易成為獵戶手中的戰利品。[2]
滅絕情況
十九世紀晚期,泰國的大米工業逐漸商業化,作爲熊氏鹿栖息地的草原及沼澤幾乎全數被清空,開發成稻田以應付出口需求。與此同時,熊氏鹿也面臨巨大的狩獵威脅,群種數量直綫下降,直至絕種。[6]
科學家認爲熊氏鹿1932年因過度捕獵而正式在野外滅絕,最後一隻圈養的熊氏鹿則在1938年被殺害。[2]2006年的《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熊氏鹿歸類成絕滅物種,[6]但有科學家相信此物種仍未完全絕種。[7]
1991年,隸屬聯合國的農學家在寮國一家中藥店内發現了熊氏鹿的鹿角。[8]全球現僅存一具熊氏鹿標本,1868年該鹿死於當地動物園後存於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2]
參考資料
- Duckworth, J.W., Robichaud, W.G. & Timmins, R.J.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7 January 2009].
- Ellis, Richard. .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4: 311–312 [2022-06-07]. ISBN 0-06-05580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 . 搜狐网.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 Amanda Morri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5).
- Schroering, G. B., & Galbreath, G. J. . Journal of the 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2019, 116: 49–50. doi:10.17087/jbnhs/2019/v116/142873.
- ,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199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4 [22 April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05)
- MacPhee, R. D. E.; Flemming, C. . MacPhee, R. D. E. (编). .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1999: 333–371 [2022-06-07]. ISBN 0-306-4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 Schoering, W. B. . Wildlife Conservation. 1995, 98 (December): 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