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形石

牙形石(Conodont),是一类早已灭绝的海底脊椎动物,能游泳並两侧对称的,擁有很多針刺狀的牙齒,骨骼結構較今日之脊椎動物顯得較為原始。

牙形石纲
化石时期:寒武纪-晚三叠纪
牙形石复原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演化支 嗅球類 Olfactore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总纲: 無頜總綱 Agnatha
纲: 牙形石纲 Conodonta
类群
  • 副牙形石亚纲 Paraconodontida
    • 双脊刺目 Amphigeisiniformes
    • 韦氏牙形刺目 Westergaardodiniformes
  • 真牙形石亚纲 Euconodonta
    • 下纲 Caviodonti
      • 原牙形刺目 Proconodontiformes
    • 牙形石下纲 Conodonti
      • 原潘德尔刺目 Protopanderodontida
      • 潘德尔刺目 Panderodontida
      • 锯齿刺目 Prioniodontida
      • 奥泽克刺目 Ozarkodinida

牙形刺的外部形态可分三大类:单锥型、复合型和台型。主要功能为捕捉、切割、研磨、过滤、吞咽食物颗粒。牙形刺内部构造极其复杂,根据组织学研究可把牙形刺划分为三大类:原牙形、副牙形和真牙形。从寒武纪开始出现,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

名称

牙形石的別稱眾多,最常用的是牙形刺,也能翻譯為牙形虫牙形类锥齿锥齿类等。

化石

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问题争论了140年。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有鱼牙说、虫颚说。80年代后,又有牙索动物说、触手环动物说。1995年,产自苏格兰和南非的化石表明牙形刺是一大类没有骨骼和上下颌的鱼形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无颌类。这类动物体长一般可达5厘米,其中美麗普羅米桑牙形石体长可达40厘米,是大型牙形石之一。看起来像长着凸出的大眼睛和一条尾鳍的鳗鱼。每个鱼形动物的头的底部都有许多种牙形刺。

牙形石化石的主要化学成分由磷酸钙组成,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化石大小一般在0.1~4毫米之间,属微体化石,牙形石的化石在各种沉积岩中分布甚广,灰岩页岩中最多,白云岩燧石次之,但是牙形石仅限于海相沉积物,非海相沉积物中至今尚未见到。

牙形石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出现,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三叠纪末期,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牙形石在这个期间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成为标准化石,有效地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牙形石形体很小,在钻探工程中的少量岩芯和岩屑中同样可以采集到,这是大化石所不及的。所以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中,牙形石正日益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 郝诒纯 茅绍智. (M) 2.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 144–167. ISBN 978-7-5625-0677-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