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西一世

狄奧多西一世拉丁語希腊语347年1月11日—395年1月17日),也被称作狄奧多西大帝,本名弗拉維烏斯·狄奧多西(Flavius Theodosius),羅馬帝國皇帝(公元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古典時代晚期至中世紀這段過渡時期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狄奧多西是最后一位统治过环地中海全境的罗马皇帝。此后帝國疆域按照其遗嘱被两位继承者一分为二,并且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前都再没有被重新整合。

狄奧多西一世
罗马帝国第67位皇帝
狄奥多西一世
統治公元379年1月19日–392年5月15日(作為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
公元392年5月15日– 395年1月17日 (作为统一的罗马帝国皇帝)
前任瓦伦斯(为罗马帝国东部皇帝);
瓦伦丁尼安一世(为罗马帝国西部皇帝);
格拉提安(为罗马帝国西部奥古斯都)瓦伦丁尼安二世(为罗马帝国西部凯撒)
繼任阿卡狄乌斯(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霍诺留 (为西罗马帝国皇帝)
出生公元347年1月11日
科卡西斯班尼亞,在今日西班牙塞维亚附近
逝世西元395年1月17日 (享年48歲)
米兰
安葬
配偶1.艾丽亚·弗拉西利亚(?-385)
2.弗拉维亚·加拉(?-394)
子嗣阿卡狄乌斯
霍诺留
普尔喀丽亚
加拉·普拉西提阿
全名
弗拉维乌斯·狄奥多西;
弗拉维乌斯·狄奥多西(称帝时)
朝代狄奥多西王朝
父親老狄奥多西烏斯
母親瑟曼蒂娅

生平

早年經歷

狄奧多西出生於現今西班牙塞維亞基督教信徒家庭並隨父老狄奧多西從軍。在368年父子一同在不列顛尼亞討平由於外族人的入侵和部分駐守哈德良長城的士卒叛變而釀成的一年混亂局面[1]。混亂平定後他們在當地進行了一些軍事和民政的改革,但當地日益衰敗的羅馬帝國統治並無明顯起色。373或374年,狄奧多西被派遣為莫西亞行省的軍事長官[2],他依靠他卓越的領導能力成功抵擋薩爾馬特人的入侵行動[3]。但其後不久狄奧多西本人被迫返回西班牙的老家,父親被逮捕並于375年初被處決[4]。這次包括本人失去軍職和父親被殺的原因和其中可能的關係並不清楚。一說為由於狄奧多西必須要為在374年間在潘諾尼亞行省對薩爾馬特人作戰失利負責,他可能因而被皇帝瓦倫提尼安一世剥夺指揮權,老狄奧多西干預皇帝的決定而被殺;另一說是在瓦倫提尼安一世死後,狄奧多西父子被捲入了瓦倫提尼安一世的舊部扶植其次子瓦倫提尼安二世登基的政治鬥爭之中。

狄奧多西回到西班牙後,與艾丽娅·弗拉西利亚結婚。378年狄奧多西回到多瑙河的帝國邊境,在那裡擔任騎士統領

395年地中海世界形势图

登基為帝

378年,東部皇帝瓦伦斯阿德里安堡戰役戰死,379年1月,狄奧多西一世在潘諾尼亞的色米姆被西部皇帝格拉提安任命為共治皇帝,統治帝國東部地區,以解決哥特人的問題。

此時在達契亞和潘諾尼亞一帶不斷騷擾邊境的哥特人一直是帝國東部的外患,然而狄奥多西一世登基後即身染重病,他只能絕大部分的時間待在薩洛尼卡的家中,他沒有精力和足夠的資源去驅逐他們。381年,狄奥多西一世決定與哥特人的首領阿薩納里克在君士坦丁堡會晤,狄奥多西開出優渥的條件,允許他們居住在多瑙河以南的區域,以換取他們協助防禦帝國邊境,並成為羅馬的自治盟友。而阿薩納里克看到君士坦丁堡的輝煌壯闊之後,使他和其隨從感到非常敬畏,於是接受了狄奥多西的條件,雙方在382年議和,哥特人的問題算是暫時告一段落。

另一方面,西元379年10月,狄奥多西一世召開安條克主教會議,隔年380年,狄奥多西一世頒布「薩洛尼卡敕令」,從此確立尼西亚基督教为帝國国教。

內戰

387 年,与马格努斯-马克西姆斯的和平协议破裂,瓦伦提尼安带着贾斯蒂娜逃往东方,于 387 年夏秋到达塞萨洛尼卡(塞萨洛尼基),并向狄奥多西求援;瓦伦提尼安二世的妹妹加拉随后于秋末在塞萨洛尼卡嫁给了这位东方皇帝[5][6]。狄奥多西在 388 年 1 月 19 日庆祝他的十年庆典时可能还在帖撒罗尼迦[6]。狄奥多西在 388 年第二次担任执政官[6]。加拉和狄奥多西的第一个孩子是格拉蒂安,生于 388 年或 389 年[6]。388 年夏,狄奥多西为瓦伦提尼安从马格努斯-马克西姆斯手中夺回了意大利,6 月,瓦伦提尼安禁止被视为异端的基督徒集会[5][6]

去世

西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临终前他将罗马帝国分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封次子霍诺里乌斯为西罗马帝国皇帝,长子阿卡迪乌斯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从此罗马帝国的疆域再没有被统一过。但他的去世並不意味着羅馬帝國实际上的分裂。四帝共治最初僅是政治慣例,但隨著戴克里先的制度化而成為訂制。西羅馬的社會問題最終導致西羅馬帝國政府崩潰,僅存的東羅馬帝國則延續至1453年。

家庭

狄奥多西一世与来自现今西班牙第一任妻子艾丽娅·弗拉西利亚有两子一女:

  • 长子:阿卡狄乌斯(Flavius Arcadius,377/378年-408年在世,395年-408年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 次子:霍诺留(Flavius Honorius,384年-423年在世,395年至423年为西罗马帝国皇帝)
  • 女:普尔喀丽亚(Aelia Pulcheria,385-386年在世)

386年艾丽娅·弗拉西利拉和普尔喀丽亚卒。

387年底,狄奥多西一世娶瓦伦丁尼安一世(Valentinian I, 321-375年11月17日在世,364-375年为罗马皇帝)的女儿加拉(Flavia Galla),有两子一女:

394年加拉与约翰卒在生产中。

参考

  1. McLynn 2005,第100頁;Lippold,col. 839.
  2. Errington 1996a,第443頁;McLynn 2005,第91, 92頁.
  3. Lippold,col. 839;McLynn 2005,第91–92頁.
  4. Lippold,coll. 839–840;Hebblewhite,第16頁.
  5. Kienast, Dietmar. . .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17: 321–322 [1990]. ISBN 978-3-534-26724-8 (德语).
  6. Kienast, Dietmar. . . Darmstadt: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2017: 323–326 [1990]. ISBN 978-3-534-26724-8 (德语).

资料来源

  • Carr, John. . Pen & Sword. 2015. ISBN 1783831162.
  • Williams, Stephen; Friell, Gerard.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300061730.
  • McLynn, Neil. . Kim Bowes & Michael Kulikowski (编). . Leiden: Brill. 2005: 77–120. ISBN 90-04-14391-2.
  • Errington, R. Malcolm. . Klio. 1996a, 78 (2): 438–453. S2CID 193468287. doi:10.1524/klio.1996.78.2.438.
  • Lippold, Adolf (1973), "Theodosius 10", Realencyclopädie der classischen Altertumswissenschaft, supplement 13, columns 837–961.
  • Hebblewhite, Mark. . London: Routledge. 2020. ISBN 978-1-138-10298-9. S2CID 213344890. doi:10.4324/9781315103334.

延伸阅读

  • Brown, Peter, The Rise of Western Christendom, 2003, p. 73–74
  • King, N.Q. The Emperor Theodosiu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ristianity. London, 1961.
  •  Caspari, Maximilian Otto Bismarck. . Chisholm, Hugh (编). 26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狄奧多西一世
狄奧多西一世
狄奥多西王朝
出生于:371年1月11日逝世於:395年1月17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者:
瓦伦斯
罗马皇帝
379年1月19日–395年1月17日
格拉提安瓦伦提尼安二世阿卡狄奥斯霍諾里烏斯同時在任
繼任者:
阿卡狄奥斯

霍諾里烏斯
官衔
前任者:
奥索尼乌斯

Quintus Clodius Hermogenianus Olybrius
罗马帝国执政官
380年
格拉提安同時在任
繼任者:
弗拉維烏斯·格里乌斯

弗拉維烏斯·Eucherius
前任者:
瓦伦提尼安二世

特罗皮乌斯
罗马帝国执政官
388年
马特努斯·Cynegius马特努斯·马克西姆斯同時在任
繼任者:
Timasius

Promotus
前任者:
阿卡狄奥斯

鲁菲努斯
罗马帝国执政官
393年
欧根尼乌斯Abundantius同時在任
繼任者:
阿卡狄奥斯

霍諾里烏斯

维留斯·尼科马库斯·弗拉维安努斯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