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佶
王宗佶(?—908年5月1日[2]),本姓甘,五代十国政权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养子,在王建的120个养子中最长,自认为王建的潜在继承人。武成元年(908年),王建怒其悖慢,将他处死。[1]
王宗佶 | |
---|---|
出生 | 不詳 唐朝 |
逝世 | 908年5月1日[1] 前蜀 |
职业 | 唐朝东川节度使、前蜀宰相 |
唐朝年间效力王建
后来,王宗佶随王建入阆中,在王建最终控制今四川和重庆地区的军事行动中,王宗佶在他帐下,表现优异,[5]补貔虎都指挥使,迁嘉州刺史。乾宁年间,王建克绵州,以王宗佶为兵马留后,不久加检校太傅,知节度事。光化二年(899年)五月,在王建要求下,王建刚击败顾彦晖得到的东川被划出五个州府成立新设的武信军,六月王宗佶被任为武信军节度使。[3][6]
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召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诛杀宦官,当权宦官韩全诲挟持昭宗逃离长安投奔盟友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攻打凤翔想夺回皇帝。十二月,李茂贞和朱全忠都向王建求援。王建想戏耍双方,表面上答应朱全忠、拒绝李茂贞,却派密使去凤翔鼓励李茂贞扛住,又派王宗佶和其他养子王宗涤、王宗播等为扈驾指挥使,率兵五万,声言迎驾,率步骑北上,实则攻打李茂贞控制的山南西道。[7]二年(902年)八月,王宗佶再借道兴元,李茂贞养子山南西道节度使李继密拒战不利,献城投降,王建遂得山南西道。[8]王宗佶因功加检校太尉。[4]七月,王建任王宗涤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但王宗佶和其他一些将领出于嫉妒构陷王宗涤,使得王建召王宗涤回军部成都并将其处死。[9]
王建年间
七年(907年)七月,朱全忠迫唐昭宗子唐哀帝禅位,亡唐,新建后梁,称皇帝(是為太祖)后,王建最初和一些其他拒绝承认后梁皇权的节度使如李克用、李茂贞、杨渥等宣称联手攻朱全忠,恢复唐朝,随后决定自己也称帝。九月,他宣布建立蜀国(史稱前蜀),称帝,进王宗佶为公爵,开府,守中书令,拜为宰相。因一同拜相的韦庄未被授予完整的宰相衔,王宗佶最初是唯一的有完整头衔的宰相。[2][3][5]
王宗佶仗着有功和王建养长子的身份骄恣,专注征伐之事,诸将都躲避他。有一次王建在星宿山讲武,有步骑三十万,王建在行宫设宴,对左右说:“得到一二个像韩信一样的人,平定中原有余了。”王宗佶就跪下说:“臣虽然不才,自认为可当此任。”却遭到兵部郎中张扶反驳。王宗佶怀恨,让厨师下药毒死了张扶。[10][11]王宗佶行为不法。[12]王建近臣内枢密使唐道袭出身舞童,王宗佶一直轻视他,直呼其名而不称其官衔,唐道袭因此记恨,但表面上对他越发恭谨。王建聽聞後,大怒說:“宗佶对我的枢密使直呼其名,是将要反了。”其後,王宗佶看到王宗懿等兄弟都长大了,心不自安,和党羽御史中丞郑骞、判官李钢合谋,想当节度使,作乱。王建知道他的心思,也因王宗佶结党而心生厌恶。武成元年(908年)二月,王建进王宗佶为晋国公,罢去宰相的名位,授與更高的荣衔為太师,除去了他的政务权。[2][3][5]
王宗佶因被罢相而生怨,私养死士出入卧室,图谋作乱。郑骞等人又教唆他请求当大司马,总领六军,并请求为储君。王建亲生长子王宗仁残废,王建认为他不堪为储,封次子王宗懿为遂王,却没有封为皇太子,王宗佶对此提出质疑,无礼上王建称:“臣论官职是大臣,论亲是您的长子。国家事务和我休戚相关。现在,皇储未定,必生祸患。陛下如果相信王宗懿的才能足以继业,应该趁早立为太子,以臣为元帅统率六军。如果您认为时势艰难,王宗懿年尚幼,臣不敢辞让重事。现在陛下已经南面而坐,应该把军旅之事交托给臣。臣请求开元帅府,铸造六军印绶,让臣负责其行军命令。太子早晚视您用膳,臣率军保护您。这对您的万世基业很重要。请您裁决。”[13]王宗佶屡次如此上表,言辞不逊,甚至还乞求为储君。王建怒了,但起初没有公开表露不悦,也因为王宗佶参与立国多有立功,予以优容。他与唐道袭商议此事时,唐道袭为了让他进一步发怒,说:“王宗佶的威望足以慑服宫内外的人,足以统御诸将。”这使王建愈发疑心王宗佶了。此后不久,三月,王宗佶在宫内见王建奏事时,请封且言辞悖慢。王建斥责他,他也不退下。王建怒,命卫士扑杀之,[1]并贬郑骞为维州司户、卫尉少卿李钢为汶川尉,且都在途中赐死。[2][3][4]赠张扶谏议大夫。[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 按《蜀梼杌》则死于909年十月。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三
- 《九国志》
- 《十国春秋》卷三十九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一:五月,甲午,置武信军于遂州,以遂、合等五州隶之。……以西川大将王宗佶为武信节度使。宗佶,本姓甘,洪州人也。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 《十国春秋·前蜀高祖本纪上》
-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
- 《十国春秋·张扶传》
- 按《蜀梼杌》,此事在武成二年十月,王宗佶亦在当月被扑杀,但按《资治通鉴》则王宗佶已死于武成元年三月,未详孰是。《十国春秋·张扶传》没有明说事发时间。
- 《蜀梼杌》
- 《上蜀高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