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
自然环境
气候
珞珈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明显。
历史
1928年以前,珞珈山(原名落驾山、罗家山等)为武昌老城郊外的一座荒山,无大型人工建筑和公路。山上绿树成荫,山脚除北临东湖外其余皆为大片田野。上山者多是来采摘草药、打猎和祭祖拜坟。
1928年8月,以地质学家李四光为委员长、以林学家叶雅各为秘书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决定在珞珈山修建武大新校舍,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开尔斯(F. H. Kales)先生从上海来武汉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缪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1929年,开始修筑武昌街道口至珞珈山的公路。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于1930年3月开工,1932年1月完工;二期工程于1932年2月开工,1937年7月完工。1938年3、4月间,武汉被日军三面包围,武大被迫西迁至四川乐山,武大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1938年期间,每次日机的航路都经过珞珈山上空却从未进行过轰炸。同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将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本亲善之旨”“以资保全原貌”。因此珞珈山校舍极为难得的整体保存至今。[1]
文化
名称
珞珈山原名落驾山,相传战国时楚王御驾曾在此山落脚,故得名“落驾”。又名罗家山,源于唐代名将罗成于此山会见鄂国公尉迟恭的传说。《江夏县志》中记载此山还有逻迦山的别名。
1928年,时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的著名诗人闻一多用谐音的办法,改为珞珈山,推而广之,逐渐成为武汉大学的代称。珞,石头坚硬之意;珈,指的是古代楚国贵族妇女的美丽首饰。“珞珈”与“落驾”二字谐音,寓意在落驾山筚路蓝缕、辟山建校的艰难和对武汉大学美好明天的希冀。[1]
1966年,珞珈山曾被改为红卫山,1972年恢复原名。
由于珞珈山上是武汉大学校园,“珞珈”或者“珞珈山”常常用来指代武汉大学。在寄往武汉大学的邮件地址上,“珞珈山”这一地址专指武汉大学的所在地。[2]
旅游

1982年11月,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十个游览区之一。
由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首批中国大学校园内历史建筑群现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前,东湖风景区分为六个游览区,其中的珞洪区就是珞珈山(景名“珞珈书乡”)和其西侧的洪山(景名“古刹塔影”)。
交通
珞珈山南麓和北麓均有公共汽车站点,可直通武汉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