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溫特斯

理查德·戴维斯·“迪克”·温特斯英語:)(1918年1月21日—2011年1月2日[1]少校,是一位美國陸軍退伍軍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指揮第101空降師第506步兵團第2營的E連

理察·溫特斯
1942年温特斯的留影
昵称迪克()
出生1918年1月21日
賓夕法尼亞新荷蘭鎮
逝世2011年1月2日
賓夕法尼亞赫爾希鎮 (92歲)
墓地賓夕法尼亞埃夫拉塔
貝斯拉斯國家公墓
效命 美國
军种United States Army seal 美國陸軍
服役年份1941年-1946年
1951年-1952年
军衔 少校
部队
参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戰
获得勋章 傑出服役十字勳章
銅星勳章 (2枚)
紫心勳章
亲属已婚、一子一女

在「D-Day」前夕,溫特斯空降到諾曼第參與戰事,隨隊穿越過法國、荷蘭及比利時,最終抵達德國,至二次大戰末期,在歷任E連第二排長及E連連長後,晉升為第2營營長,隨着德軍宣布投降,他選擇離開506團返抵法國,並在那裡以高級軍官的身份安排等候回國。在1951年,由於韓戰爆發,溫特斯獲美國陸軍再次徵召,主要負責團部策劃,以及在新澤西迪克斯堡基地培訓軍官,當時他一度收到參戰指示,更準備出發前往韓國,不過,根據當時軍方高層的一項新規定,針對所有自二戰後不再活躍於前線的軍官,他選擇中止職務並退出陸軍。

溫特斯從此卸除在陸軍的軍籍,回歸到日常生活,他首先在新澤西州工作,及後回到家鄉賓夕法尼亞,成立屬於自己的巧克力分銷公司,售賣軍用品配給商好時公司生產的巧克力商品。此外,他也是西點軍校的常任嘉賓講師,至1997年正式退休。

溫特斯的軍旅經歷及事跡,為多本著作所描述,在2001年,美國HBO上演的小型連續劇《雷霆傘兵》便是以溫特斯的回憶錄為藍本,其劇中角色則由英國演員戴米恩·路易斯擔綱演出。

早年生活及教育

理察·溫特斯於1918年1月21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埃夫拉塔[2],父親亦名理察(Richard),母親為伊迪絲(Edith)。在小溫特斯八歲時,舉家遷到靠近蘭卡斯特一帶[3],他在當地一間男子高中就讀,至1937年預科畢業後進入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展開大學生活。

在大學中,溫特斯表現活躍,除了聯誼性質的兄弟會Delta Sigma Phi外,亦分別參加校內足球及籃球競技,從而取得獎勵星章(Upsilon Chapter),不過為負擔自己的學費支出,他在專注學業之餘,不時也需要透過兼職工作賺錢,這後來迫使他放棄了個人最愛的摔角運動,以及其他各式各樣學院社交活動。經過四年攻讀,他於1941年以最優異成績從商學院畢業,取得商業學位[2][4],就在此時,二次大戰的歐洲戰事陸續爆發,他隨即向陸軍報到[5]

第二次世界大戰

投入大戰

就在德軍剛進行巴巴羅薩行動,開始與蘇聯激戰之際,1941年8月25日,溫特斯向美國陸軍報到[4],隨即於九月份入伍,到南卡羅萊納州的克羅夫特營 (Camp Croft, South Carolina) 接受基本軍事訓練(boot camp)[6],完成基礎軍訓後,他所屬營裡的大部分人,都馬上被部署到巴拿馬守衛運河,只有他留在營中,負責協助其他入伍新兵及志願者。1942年4月,他獲薦參加喬治亞州班寧堡預備軍官學校(Officer Candidate School, OCS)[7],他正是在這裡認識到於整個大戰期間,都一起在第101空降師共事的摯友路易斯·尼克遜[8]。同年7月2日,他由軍官學校畢業,獲授予軍官中的最低級別,即少尉軍銜。

在就讀軍官課程之時,溫特斯便暗自許下決定,想要加入空降部隊成為傘兵[9]。因此一待畢業後,他就回到熟悉的克羅夫特營,然而當時暫沒有傘兵職務的空缺,他惟有繼續從事於訓練新丁,並且耐心等待着。終於,經過五週之後,他突然收到調任指示,得以前往喬治亞州西北部的塔科亞營,加入506傘兵團[10]接受傘兵訓練。

受訓及加入E連

溫特斯與E連一起接受傘兵訓練所在的喬治亞州塔科亞營

他在1942年8月抵達塔科亞營,分派到該團第2營的E連,直接受命於連長賀拔·索柏中尉(之後晉升上尉)的麾下[11]。為避免聽錯相近的發音,當時軍中習慣根據陸、海軍聯合語音表,替部隊取較容易記的稱呼,因此E連普遍又會暱稱為「Easy Company」,而該連在同一時代的同名連隊之中,可謂是最廣為人知。作為E連的創始成員,他最初擔任部隊的其中一位排長,負責指揮第2排的士兵,但在1942年10月,即是入營約兩個月後,他就迅速升任中尉,擔任E連的副連長(executive officer, XO)[12][13][2],不過到1943年5月份,他才收到升遷的官方確認[13]

在當時,506傘兵團可以稱得上實驗性的部隊,它是美國第一個接受完整空降訓練的軍事單位[14]。由於連隊裡面許多官兵,以前都只有少得可憐的軍事經驗,因此每一天在塔科亞營,訓練都必需制訂得非常艱難。也因此,連隊的人員流失情況相當嚴重。事實上,剛開始時506團總共有500位主動參訓的軍官,但其中只有148位,到最後成功完成空降訓練,同樣地,應徵入伍的士兵們也過得不輕鬆,5300名志願者中只有1800人入選為隊員,反映出訓練要求相當嚴格[14][15]

1943年7月10日,506團正式編制,加入隸屬於第101空降師[16],為了隔年盟軍大舉反攻歐洲大陸的計劃,他們之後搭乘軍艦撒瑪利亞號前往英國,並在9月15日於利物浦上岸[17],前往渭州郡奧爾德本市,展開另一階段的密集式軍事訓練,讓506團對反攻歐洲的準備更加充足[18]

同僚爭執

E連原任連長賀拔·索柏上尉

就在正籌劃反攻,E連駐紮在奧爾德本的期間,溫特斯中尉與賀拔·索柏上尉之間,彌漫著緊張的氛圍,於1943年11至12月起,兩人便開始針鋒相對[19]。在此之前,他私底下對於索柏帶領整個連隊的能力,已經煩惱了一段時間,但一直沒有開口。而在連隊裡面,不少士兵同樣在質疑連長索柏的領導能力,相較之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做事實在的溫特斯更值得敬佩[20]

當時,溫特斯曾經嘗試為事件降溫,他公開地表示,自己從沒想過要與索柏爭奪對E連的控制權。然而,索柏並未放過攻擊對方的機會,他指控溫特斯拒絕軍令,沒有遵循自己下達的合法指示,藉此隨意處罰對方,從此以後,情況便變得一發不可收拾[21]

因為覺得懲罰有失公平,溫特斯斷然要求,把指控交由軍事法庭裁決,就在懲處正等候營長發布之時卻被擱置,索柏當天過後,再對溫特斯提出另一項獨立檢控。之後,軍事法庭受理仲裁,並展開相關調查,溫特斯因此暫時調到指揮本部,擔任營部雜務官(mess officer)[22]

接着,雖然溫特斯遊說反對,但是E連中為數不少的士官(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NCOs)仍決定聯合起來表達訴求,他們向506團團長羅拔·辛克上校發出通牒:除非撤換賀拔·索柏,否則所有士官都會集體離隊[23]。辛克上校對這違反紀律的做法深感不悅,實際上,數名提出要求的士官當下被降職,甚至調離E連。縱使如此,辛克上校由這事件瞭解到索柏並不得人心、與連隊下屬關係惡劣,為此,辛克盡可能謹慎地處理事件,最後經過一番權衡之下,他決定必須要換走索柏[24]

不久索柏被調職,去出任一所新成立的傘兵學校校長[25],而溫特斯在軍事法庭方面的指控則無限期停滯,他重新返回到E連擔任第1排排長。儘管倆人個性上有衝突,溫特斯後來坦言,他覺得E連的成功,至少有一部分應該要歸功於賀拔·索柏,因為索柏對部隊有着很高的期許,讓士兵們對刻苦的訓練習以為常[26]。在1944年2月,團部定出新指揮官的人選,E連連長一職由湯瑪士·米漢三世中尉接任[25]

D-DAY

米漢繼續指揮E連,直到反攻諾曼地為止。可惜的是,時間約在1944年6月6日凌晨1時15分左右,米漢中尉、連士官長伊凡斯以及E連部份傘兵,搭乘的領航C-47運輸機jump stick 66,德軍猛烈的防空炮火擊中,機上全員陣亡[27]

當晚,溫特斯排長從運輸機跳傘,順利於法國西北部沿岸的聖梅爾埃格利斯一帶空降登陸[28],他的步槍等武器在空降時不慎遺失,但憑藉判讀地圖,他迅速掌握自己的所在位置,沿途集合包括第82空降師在內的少數傘兵,指揮他們推進到接近聖瑪麗-迪蒙的預定集合點[29]。在聖瑪麗-迪蒙,兵力陸續從四面八方聚集,但沒有人知道米漢的下落,溫特斯遂成為E連連長(Commanding Officer, CO),帶領連隊投入反攻部署的第二波大君主作戰[30]

在D-DAY後不久,溫特斯帶領傘兵們突擊德軍陣地,目的是破壞一門正在轟炸猶他灘頭盟軍登陸部隊的105毫米榴彈砲炮台[31],美軍方面預測,該炮台由德軍一整個排的軍力負責保衛,面對約50名敵軍,溫特斯僅率領13人就完成任務[31],此次突擊發生在Le Grand-Chemin小村的南面,稱為布里考特突擊(Brécourt Manor Assault)。鑑於這次突擊非常具有效率,因此美國陸軍軍官學院(西點軍校)一直將其用於教學引用範本,作為對固定陣地展開攻擊的典範[32]

另一個意外收獲是,溫特斯於摧毀榴彈炮陣地時,無意中獲得一幅德軍地圖,上面列出德軍在猶他灘頭各區的防衛設施地點[33],具有珍貴的戰略價值。

市場花園行動

1944年7月1日,溫特斯獲得告知,其已晉升上尉[34]。翌日,他由美國第一軍團司令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手中,正式接受傑出服役十字勳章[34],之後,506團短暫撤離法國,回去英國的奧爾德本基地,以便重新進行戰略調配[34]

1944年9月,506團參與市場花園行動,遂以空降的方式進入荷蘭,至10月5日,德國部隊向506團第2營的側翼發動攻擊,並揚言要突破該條防線。同一時間,E連一支四人巡邏隊於常規執勤時,遭遇敵方襲擊而負傷[35] ,當四人逃回指揮部後匯報,在連隊駐地東方約1,300碼(1200米)的一個十字路口,正有大批的德軍不斷聚集[36]

溫特斯判斷事態嚴重,決定率領E連第1排的其中一(由8至13人組成),火速趕往十字路口附近。在那裡,他們觀察到一挺德軍機槍,正朝著南方不遠處的506團第2營營部開火[36]。經過一輪部署後,溫特斯向敵方機槍陣地的人員發動突擊[37],迅速佔領陣地,但是,小隊隨即意外受到陣地另一側的德軍砲火攻擊,他們猜測,該處可能是由一整排的德軍負責防衛,溫特斯馬上透過無線電召集第1排的其餘士兵到場增援,最後成功克制敵軍,經過清點後,發現當時在十字路口附近的德軍數量,實際至少約有300人左右[38]

同年10月9日,由於前任副營長荷頓少校(Oliver Horton)陣亡,溫特斯再次受到上級提拔,成為506團第2營的副營長[39],雖然副營長職務慣常由少校出任,但溫特斯獲得此職位時,官階上仍然只是上尉。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戰前夕,E連士兵由卡車運送到比利時巴斯托涅

在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比利時對盟軍展開反擊。之後,101空降師馬上於12月18日,藉由卡車運輸,進入到比利時東南邊境的巴斯托涅區域,作為第2營的副營長,溫特斯和E連奉命駐守巴斯托涅的東北面,靠近小鎮富瓦一帶的防線,後來,此戰事成為廣為人知的突出部之役[40]

而時值寒冬的巴斯托涅,戰況對美軍極為不利,主因是雙方兵力差距甚為懸殊,整個101空降師加上一部分的第10裝甲師,在此地需要與德軍總共由15個組成的龐大軍團對抗,德軍在火力和裝甲方面都擁有優勢,相對地,101空降師無論是糧食、彈藥和藥物等物資,都顯得非常匱乏,經過將近一星期的殊死堅守,「鐵膽將軍」喬治·巴頓麾下的第三軍團,才成功突破巴斯托涅外圍的德軍封鎖線[40]

受友軍解圍後,在1945年1月9日,第2營向富瓦發起攻擊,之後佔領該個小鎮[41]。在3月8日,第2營進入法國萊茵區的阿蓋諾,溫特斯晉陞為少校[42],不久之後,因為斯特雷耶中校調任團部參謀,他便補上空缺,獲任命為506團第2營營長[43][44]。不過,隨着歐洲戰場的戰況逐漸明朗,第2營此後再也沒有遇到像突出部之役般的惡戰了[44]

戰爭後期

同年四月份,戰爭開始踏入最後階段,第2營沿着萊茵河執行防守任務,然後在該月下旬進入德國巴伐利亞境內[45]

在五月初,101空降師接到命令,要去搜索阿道夫·希特勒藏身的「鷹巢貝希特斯加登[46],他們沿途遇到絡繹不絕已投降的德國士兵,並率先抵達阿爾卑斯山區,101空降師在1945年5月5日中午,到達貝希特斯加登小鎮[47],他們停留的第三天,也就是1945年5月8日,歐洲戰爭正式宣告結束[48],是為二戰歐戰勝利紀念日(V-E Day)。

戰事結束後一段時間,溫特斯留在歐洲監管當地復員及復工等過程。實際上5月12日時溫特斯已經取得足夠的軍旅積分,可以申請返回美國,但他獲上級告知,需要他留在德國協助組織相關善後工作[49]。5月26日,温特斯經上级同意後與第13空降师查普曼将軍見面,申请加入該師参加對日作戰任務,卻遭婉拒。之後,上級向溫特斯提出邀請,希望他在戰後,仍然留在美軍常備軍任職,但遭到溫特斯婉拒[50]

終於,他在1945年11月4日登上Wooster Victory號,由德國撤退回到法國馬賽[51]。在當地,1945年11月29日,他和營部和E連其餘出生入死的戰友告別,獨自踏上歸程,不過,直待至翌年1月22日,軍方一直都沒有正式批准他退役,只把他的個案當成是休假處理[52]

由於在布里考特突擊中,展現出眾的領導能力,減少盟軍在搶灘時承受的德軍火力,為此,溫特斯曾獲上級推薦頒授榮譽勳章,但後來降一級為傑出服役十字勳章(美國軍隊第2最高的戰鬥授勳),理由是美軍方針訂明,每場戰役中,每個師部只可頒發一枚榮譽勳章,而101空降師於諾曼地戰事的榮譽勳章,已經頒給羅伯特·高爾中校[53]。在迷你劇集《雷霆傘兵》播出後,曾經有人發起聯署活動,希望寫信給軍方,要求頒發榮譽勳章予溫特斯,不過至今尚未成功[32]

韓戰

隨着二次大戰歐洲戰事終結,溫特斯接受戰時摯友路易斯·尼克遜上尉的邀請,參與尼克遜家位於新澤西州愛迪生市的家族生意,並在1950年成為該公司總經理,協助管理業務[54]。而在1948年5月16日,溫特斯迎娶埃塞尔·埃斯托佩(Ethel Estoppey)為妻[2],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在退伍軍人權利法(G.I. Bill)的保障下,溫特斯繼續到羅格斯大學進修,報讀了商業及人事管理課程[55]

1951年6月份,由於韓戰爆發,溫特斯率領傘兵的豐富經驗再受重視,因此重新應美國陸軍徵召入營[56],受命派遣到駐守肯塔基州甘保營的第11空降師去,不過,溫特斯並非戰爭狂熱份子,在距離向軍方報到的六個月期限前,溫特斯特地前往華盛邨特區拜會安東尼·麥考利夫將軍,希望說服軍方避免派遣他到韓國前線去[56]

溫特斯向麥考利夫解釋指,自己所親身見證的戰爭,已經足夠多了,因此不想再牽涉入另一段戰火洗禮,不過,雖然將軍明顯了解到他的立場,但麥考利夫同一時間表明,由於溫特斯在戰地的指揮經驗豐富,因此軍方需要用到他的力量,間接婉拒了溫特斯的要求[57]

溫特斯別無選擇,惟有回到新澤西州迪克斯堡報到,在那裡,他奉派出任團部參謀,並且負責訓練步兵軍官[57]。然而,在迪克斯堡的時間,溫特斯對他的工作並不滿意,他發覺受訓的新一輩軍官都缺乏紀律,甚至乎經常缺席己安排好的常規課堂,溫特斯對此鬆散、怠慢的氣氛提不起勁。終於他決定離開,改為志願加入屬於陸軍精英的遊騎兵學校,繼續擔任教官工作,那裡的訓練以極度嚴格見稱,普遍及格率不足30%[57]

醞釀開戰前夕,溫特斯收到動員命令,並立即抵達西岸的西雅圖候命,準備隨時開赴到韓國前線,但在部署訓練前的行政過程,溫特斯獲提供一個機會退出戰爭,最終他便決定離開戰線[57]

戰爭之後

溫特斯於2004年留影

在兩次服役之後,溫特斯退出軍隊,在新澤西州新布朗斯維克的一間塑膠粘劑企業擔任工廠主管[57]。1951年,他與妻子愛賽兒·伊斯托佩買下一個小農莊經營,溫特斯又建造一個小農舍作居所,兩夫婦在此安穩地生活,並養育他們的兩個孩子成長。1972年,溫特斯回到家鄉賓夕法尼亞州,開始從事屬於自己的生意,而生意內容主要是販售動物飼料給當地農民[57]。不久之後,他和家庭又移居到以好時巧克力聞名的赫爾希鎮生活[2],直至1997年正式退休[58]

在1990年代,溫特斯接受出版社及電視台專訪,講述他的戰時經歷,以及E連的其他成員事蹟。至1992年,史提芬·安布洛斯的小說著作《 》出版,隨後,根據此書改編的HBO迷你影集《雷霆傘兵》在2001年首播,溫特斯和E連的事蹟逐漸受到大眾關注[2][59]

以溫特斯為主題的書還有《》,作者是Larry Alexander,在2005年出版。而溫特斯的個人回憶錄《》也在2006年初出版,由軍事歷史學家及退役美國陸軍上校Cole C. Kingseed合作編撰。

此外,他又經常受邀到西點軍校擔任講師,向學員分享自己的二戰經驗,以及對軍官領導能力的見解等[59]。在2009年5月16日,溫特斯的大學母校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向溫特斯頒發榮譽人文博士學位[60]

雖然逐漸變得知名後,溫特斯經常收到很多的讚揚,但他對自己的過往依然保持十分謙虛[61]。在《諾曼第大空降》內的訪談中,溫特斯引述由麥克·藍尼(Mike Ranney)中士寄給他的信件內容,「我常常會懷緬一段有關我孫子的回憶,他提出了疑問:『爺爺,您是戰爭中的英雄嗎?』,爺爺回答他:『不是......但是我身在一個英雄們的連隊』」(Grandpa, were you a hero in the war?' Grandpa said 'No...but I served in a company of heroes)。

去世

2011年1月2日,温特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赫爾希鎮的一間療養院過世,享壽92歲[1],當時他已經與柏金遜症搏鬥逾數年[62]。根據溫特斯的遺願,他的葬禮不對外公開,於2011年1月8日舉行私人葬禮,其過世的消息一直到翌日才傳到外界,引起美國及各地媒體的廣泛報導和關注[63]。曾經在拍攝期間與温特斯合作的HBO總裁派柏(Richard Plepler)表示,憶及在《雷霆傘兵》拍攝進行時,溫特斯的性格威嚴與謙遜兼備,他的這種特質在大規模水陸兩棲作戰時,能夠散發出領袖的光芒,並且有助結束二次世界大戰[64]

他的葬禮是在賓夕法尼亞埃夫拉塔進行,紀念儀式採用路德會形式[65],靈柩稍後下葬在位於貝斯拉斯國家公墓的溫特斯家鄉墓地,就在他父母的位置旁邊。他的墓碑標示為「理察·D·溫特斯--第二次世界大戰, 101空降師」(Richard D. Winters World War II 101st Airborne)。

在2012年6月6日,即是盟軍「D-Day」登陸的六十八周年,一個12英尺高的溫特斯青銅雕像,在法國聖瑪麗-迪蒙市附近樹立並揭幕[66],據了解,一直低調的溫特斯當初之所以協議同意此安排,接受用他的外表鑄造雕像,只因為他希望把這個紀念碑的悼詞,獻給所有曾經於諾曼底登陸中服役、或是陣亡的下級軍士[67]

勳章

width=130px
Bronze oak leaf cluster
Bronze oak leaf cluster
Arrowhead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戰鬥步兵徽章 傘兵徽章
兩枚戰鬥之星
傑出服役十字勳章
銅星勳章
兩枚
紫心勳章 美國總統集體嘉獎勳表
加橡葉,突出部之戰
美國防禦服役獎章 歐-非-中東戰功獎章
加箭頭,三枚戰鬥之星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陸軍佔領服役獎章 國防部服役獎章
一枚
法國英勇十字勳章
解放法國表揚勳章 比利時英勇十字勳章 比利時二戰服務勳章

参考文献

引用

  1. T. Rees Shapiro. .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9, 2011 [January 1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2. Boland, Timothy. . The Pennsylvania Center for the Book. 2007 [June 2,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3).
  3. Winters, p.4.
  4. Winters, p.6.
  5. . Delta Sigma Phi. January 28, 2011 [November 1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4日).
  6. Winters, p.7.
  7. Winters, pp.8–10.
  8. Winters, p.13.
  9. Winters, p.12.
  10. Winters, p.14.
  11. Winters, pp.16–17.
  12. Ambrose, p.25.
  13. Winters, p. 39.
  14. Ambrose, p.18.
  15. Winters, p. 18.
  16. Ambrose, p.39.
  17. Ambrose, p.44.
  18. Ambrose, p.45.
  19. Ambrose, pp. 47–52.
  20. Ambrose, p.48.
  21. Ambrose, p.51.
  22. Ambrose, p.52.
  23. Ambrose, p.53.
  24. Ambrose, p.54.
  25. Winters, p.57.
  26. Winters, p.287.
  27. Winters, pp.78–79.
  28. Winters, p.80.
  29. Ambrose, p.76.
  30. Ambrose, p.92.
  31. Ambrose, pp.78–84.
  32. . [June 2,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3).
  33. Winters, p.88.
  34. Winters, p.112.
  35. Winters, pp.136–137.
  36. Winters, p.137.
  37. Winters, p.138.
  38. Winters, p.145.
  39. Winters, p.147.
  40. Ambrose, pp.179–212.
  41. Ambrose, p.205.
  42. Winters, p.200.
  43. Ambrose, p.221.
  44. Winters, p.202.
  45. Winters, pp.209–213.
  46. Winters, p.216.
  47. Winters, p. 217.
  48. Winters, p.224.
  49. Winters, p.243.
  50. Ambrose, p. 283.
  51. Winters, p.254.
  52. Winters, p.255.
  53. Ambrose, p.85.
  54. Ambrose, p.306.
  55. Winters, p.256.
  56. Winters, p.256.
  57. Winters, p.257.
  58. Winters, p.258.
  59. Kingseed, Cole. . [June 3,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5).
  60. . Franklin & Marshall College. [June 2,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4月14日).
  61. Winters, p.289.
  62. Jon Hurdle. . Reuters. January 10, 2011 [10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63. . WGAL. January 9, 2011 [January 1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9月28日).
  64. . Reuters. January 10, 2011 [May 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7).
  65. Brenckle, Lara. . Harrisburg Patriot News. January 12, 2011 [February 2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4).
  66. Strassmann, Mark. . CBS News. June 6, 2012 [June 6,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2).
  67.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une 7, 2012.

书籍

  • Band of Brothers: E Company, 506th Regiment, 101st Airborne from Normandy to Hitler's Eagle's Nest, 史提芬·安布洛斯, Simon & Schuster, 1992年. ISBN 0743464117
  • D-Day, June 6, 1944, The Battle For The Normandy Beaches,史提芬·安布洛斯, Simon & Schuster, 1994年. ISBN 0743449746
  • Beyond Band of Brothers : The war memoirs of Major Dick Winters ,迪克·溫特斯少校(with Cole C. Kingseed), Berkley Hardcover, 2006年. ISBN 0425208133
  • Biggest Brother: The Life of Major Dick Winters, The Man Who Led the Band of Brothers,拉里·亞歷山大, NAL Hardcover, 2005年, ISBN 0451215109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