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山部落

環山泰雅語),臺灣地名,在大甲溪水系上游,司界蘭溪匯入伊卡丸溪的匯流口東南方河階平台上,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平等里,地處四面環山,故而得名。此地世居有臺灣原住民泰雅族日治初期稱大族)的部落與流域群「」,日治時日文漢字志佳陽」( shikayau)、萬葉假名司加耶武」等詞轉寫,又稱為「新社」,屬賽考列克群泰雅族,也有以漢字「斯卡瑤」轉寫。現漢名環山為志佳陽社本社上、下部落所在,與鄰近的部落松茂(泰雅語:,又有譯寫為太保久)等部落合稱為志佳陽群(日文寫為、)。[1] 賽考列克群泰雅族的馬立巴群(泰雅語:,現漢名又稱力行部落),從北港溪上游(泰雅語:)的原居地向北遷移到大甲溪上游(泰雅語:)谷地定居之後,志佳陽社即以溪中盛產櫻花鉤吻鮭及擁有廣大的獵場,而成為最重要的聚落之一。 泰雅語意為「鹿多、老人飽食鹿腸」物產豐富,獵物不虞匱乏;[2]另有說法為(意為細竹)一詞的變詞,因族人在此種了許多的細竹;又有另一說是源自於泰雅語,意為下坡,因部落位居道路下方、溪谷之上。[3]:8。 日治時開闢埤亞南越道路,在設立「」。部落西北方所依託的高聳三角山峰,日人即以部落名命名為志佳陽大山

中橫宜蘭支線(即台7甲線)可俯瞰整個環山部落。

1960年代,中橫宜蘭支線(即台7甲線)開通後,由於環山的交通大為改善,外省榮民人口的移入,改變泰雅族人原本種植小麥、玉米、蕃薯等作物,變成現在所見的高經濟作物,加上外出交通方便,當地年輕族人也紛紛都下山工作,相對也將遊客吸引過來,環山居民便在公路兩旁開店擺攤做生意為生。

現在居民多為泰雅族與外省人,為梨山地區規模最大的泰雅族部落。平均海拔約16001800公尺,適宜種植溫帶水果,環山居民多以種植雪梨務農為生,其它經濟作物尚有水蜜桃、甜柿、高冷蔬菜等。

參考文獻

  1.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5 年,頁 134。
  2. . 線上臺灣百岳. 上河文化. 2016-03-04 [2022-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3. 高日昌. (PDF) (报告). 管理·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連絡·平等里辦公處;指導·洪翠苹. 雪霸國家公園: 1–106. 2011 [2022-06-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4).
  • 張伯鋒. .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6年. ISBN 9789860105742 (中文(臺灣)).
  • . 蘋果日報. 2005-12-10 [201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0) (中文(臺灣)).
  • 吳永華. (PDF). 宜蘭縣文化局. [2015-01-26]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環山部落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