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硐南天廟

瓦硐南天廟,又作巷港南天廟臺灣話)或上瓦硐南天廟,舊稱永厚宮臺灣澎湖縣廟宇,白沙鄉瓦硐村(頂社)大廟,主祀文衡帝君[1][2]

瓦硐南天廟
Watong Nantian Temple
廟宇立面與廟埕
基本
位置 臺灣澎湖縣白沙鄉瓦硐村1鄰40-1號
主神文衡聖帝
例祭農曆五月十三(文衡聖帝聖誕)
開基張謹夫
建立时间嘉慶廿二年(公元1817年)
地圖
汉语名称

沿革

「瓦硐」一詞可見於清領時期方志紀錄,但僅見文獻以及外地人稱呼,澎湖在地人咸俗稱「巷港(臺灣話)」,該地位處澎湖內海北端,為頂山嶼通往西嶼小門大山嶼媽宮港之渡頭,由於頂山嶼為淺灘,退潮海水極淺,僅有一如窄巷大小的航道能駛船來往大倉嶼,因而泛稱「巷港」。[3][4]

聖神高厚匾,上款陰刻「嘉慶戊寅年桂月吉旦」、下款「吳思啟敬立」,印款「源海」、「思啟」。

瓦硐隸屬瓦硐澳,因清領時期商業、交通發達,故以瓦硐為澳名以及澳社行政中心,當地聚落可分作「頂社」、「下社」,其中頂社位於西側、下社則位於東側,約在清領初期便已成形,建有各自的角頭廟,皆奉「文衡帝君」為主祀神明。[1][4][5]

瓦硐南天廟為瓦硐頂社的公廟,原名永厚宮,其歷史原本無從查考,引據民國56年(1967年)〈南天廟重修落成簡誌〉所述,乃某日無意中從路旁棄置的石匾發掘,始知前人張謹夫倡建本廟前身永厚宮於嘉慶廿二年,翌年落成里人吳思啟乃贈匾誌慶。[1]

廟方迄今仍珍藏吳思啟所敬獻的「聖神高厚」匾,落款年份即為「嘉慶庚寅年(嘉慶廿三年、1818年)」,所以南天廟開基於嘉慶廿二年(1817年)有所憑信。[6]2020年6月1日,該匾額被澎湖縣政府登錄為「一般古物」。[7]

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年),瓦硐永厚宮遷建至今址,在此年易名為今廟名。民國54年(1965年),再度拆除舊廟、興建廟宇,有賴張邦珠、呂登座、鄭有捷、吳双豹、吳双諒等赴台向旅外鄉親募捐,順利於民國55年(1966年)農曆二月竣工,並在農曆六月舉辦落戎大典。[1]

其他

民國五十年代(約1960年代),正是澎湖湖西鄉西溪村打石業蓬勃發展的時期[8],瓦硐因當地盛產的青斗石(玄武岩)品質優良,吸引西溪的打石師傅來此寄居,而南天廟的石碑之中,有位名為鄭蚵的師傅捐金十元之紀錄,便是西溪打石產業在瓦硐往來交流的時代見證。[1]

圖輯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瓦硐南天廟

參考資料

  1.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臺灣)).
  2. 宋國正. . 澎湖時報. 2017-12-17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臺灣)).
  3. 施添福.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臺灣)).
  4. 顏尚文、蔡光庭.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4) (中文(臺灣)).
  5. 宋國正. . 澎湖時報. 2020-12-2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臺灣)).
  6. .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臺灣)).
  7. . 澎湖生活博物館. 2020-06-0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臺灣)).
  8. 顏尚文.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