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坑村古建筑群
田坑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惠东县多祝镇,建成于清乾隆年间。为陈氏入惠八世祖西峰公及后人所建,俗称“田坑古城”。
田坑村古建筑群 | |||||
---|---|---|---|---|---|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惠东县多祝镇长坑村田坑 | ||||
分类 | 古建筑 | ||||
时代 | 清代 | ||||
编号 | 5-25 | ||||
登录 | 2008年11月18日 | ||||
|
古城占地12000多平方米,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房厅约400个,兴盛时曾容纳过700多村民。四周围绕着4-5米高的城墙,长500多米。城墙上建有7个二至三层的炮楼,城门设在东面。田坑古城结构对称、布局精巧,融汇广府、潮汕、客家风格,是广东客家围屋的代表作之一。[1]
历史
明成化年间,始祖陈有信因避战乱迁居惠东南山之下。传至十一代,已出现了十位大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八代西峰公在堪舆先生指点之下购入此地,其子宁斋公陈大绩大规模营建了田坑古城。
陈大绩“富奏百万、治理黄河”,曾为村民修桥铺路,并在雍正、乾隆年间多次赈济饥荒,被时任知县陈哲表彰为“尚义先声”,还获得广东巡抚王安国赠予“乐善不倦”牌匾。而陈大绩的侄孙陈铎入京后,因书法卓越而受到成亲王赏识,后被提拔为代州知州、山西知州、山西岸平道等职,官至五品,“军功加四份、记录十七次”,成为家族中在官场上最成功的人。[2]
抗日战争时期,古城西南部分民宅及四座炮楼因遭日军轰炸而坍塌。至21世纪初,村民们多已搬至新村。[3]2004年3月,大夫宗祠被选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
建筑
古城占地12000多平方米,有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多分布于北部,包括大夫宗祠及进士第。而南部则多为独栋民宅,有些长年无人居住,已经坍塌。
大夫宗祠为硬山顶、抬梁式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纪念诰封济南司马宁斋公、诰封承德司马静斋公而建,实木阳刻“大夫宗祠”牌匾悬挂于入口正上方。墙体为青砖所砌,大门为青麻条石所制。宗祠内第一进为门厅,中设屏门。院内左右两侧墙上分别镶嵌《陈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祠堂条规》。第二进前挑檐梁以木雕狮子托起檐檩,后壁设供奉先祖的社龛,上方悬“宁静两公祠”木牌匾。香案下排列着七对功名牌匾,上书陈氏先祖的各类官衔。建筑内的木雕、砖雕体现出潮汕风格。
古城的城门设于东部中间,四周为青砖、三合土砌成的城墙,高4-5米,周长500米。墙基为红砂岩所筑,体现出明代建筑风格。七座炮楼分布于四角及三面城墙中间,村前为半月形池塘,有“七星伴月”之意。炮楼均有广府风格的镬耳墙,两至三层高,每层设瞭望孔、铳眼,与城墙贯通以增强防御性。城内有18条纵横交错的巷道,以鹅卵石铺成。[5][6]
图集
- 门楼
- 大夫宗祠院落及屏门
- 大夫宗祠第二进托起檐檩的木雕狮子
- 大夫宗祠的鸱吻
- 巷道
- 外墙
- 北炮楼
- 村前的旗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