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垂直跳跃项目的排名规则

与其他田径项目相比,跳高撑杆跳高较容易出现成绩相同的情况,故有着较复杂的排名规则

2012年奥运会男子跳高比赛,三名选手并列季军

现行规则

根据国际田联的现行规则,跳高撑杆跳高比赛中成绩相同的参赛选手,按照如下规则确定排名[1]

  1. 在取得成绩的高度上,试跳失败次数较少的选手,排名在前。
  2. 若仍相同,则在本场比赛中,总的试跳失败次数较少的选手,排名在前。
  3. 若仍相同,则不涉及争夺冠军的选手名次并列,涉及争夺冠军的选手进行加赛(若争冠选手达成一致,也可以不加赛,并列冠军)。

1992年奥运会男子跳高决赛,有五位选手的成绩同为2.34公尺。哈维尔·索托马约尔根据第一条规则夺冠,帕特里克·舍贝里根据第二条规则摘银,其他三人根据第三条规则并列季军。[2]

名次 选手 2.15 2.20 2.24 2.28 2.31 2.34 2.37 2.39
金牌 哈维尔·索托马约尔 - - xo - o o xx- x
銀牌 帕特里克·舍贝里 - - o - o xo xxx
銅牌 蒂姆·福赛思 - o o - xo xo xxx
阿图尔·帕尔蒂卡 o - xo - o xo xxx
霍利斯·康韦 - o - xo - xo xxx

决名次跳

跳高和撑杆跳高的加赛,即决名次跳(英文:jump-off),其赛制如下[1]

  • 在所有涉及选手取得共同最终成绩的高度上,升高一个高度[lower-alpha 1],涉及选手每人试跳一次。
    1. 若所有人都成功,则升高一个高度,继续试跳。
    2. 若所有人都失败,则降低一个高度,继续试跳。
    3. 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即分出名次。
  • 重复以上过程,直到决出名次。(现行规则下,决出冠军后,加赛即告结束,无需再决出其他人的名次)

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高决赛,有四位选手的成绩同为2.33公尺,其中三人参加争夺冠军的决名次跳。第一轮试跳2.36公尺,三人均告失败。第二轮降至2.34公尺,德里克·德鲁因成功,博赫丹·邦达连科张国伟失败。德鲁因获得金牌,邦达连科和张国伟并列亚军。[3]

名次 选手 2.20 2.25 2.29 2.33 2.36 决名次跳
2.36 2.34
金牌 德里克·德鲁因 o o o o xxx x o
銀牌 博赫丹·邦达连科 - o - o xxx x x
张国伟 o o o o xxx x x
4 穆塔茲·伊薩·巴希姆 o o xo o xxx

历史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垂直跳跃比赛的选手排名只看最终成绩,而不考虑试跳失败次数,且银牌和铜牌也需要决出单一得主,因此加赛的情况非常普遍。1936年奥运会女子跳高决赛,虽然只有多萝西·奥德姆第一次试跳1.60公尺就成功,但她仍然要和第二次试跳才成功的恰克·伊博尧、第三次试跳才成功的埃尔弗丽德·考恩一同参加决名次跳。在伊博尧取得第一名后,奥德姆和考恩继续比赛,以决出第二名。[4]

名次 选手 1.30 1.40 1.50 1.55 1.58 1.60 1.62 决名次跳
1.62 1.60
金牌 恰克·伊博尧 o o o o o xo xxx o
銀牌 多萝西·奥德姆 - o o o o o xxx x o
銅牌 埃尔弗丽德·考恩 - o o o xxo xxo xxx x x

二战后,试跳失败次数被纳入考量,减少了决名次跳出现的频率。同样纳入考量的还有试跳次数:若其他项均相同,则全场试跳次数较少的选手,排名在前。[5]1976年奥运会男子撑杆跳高决赛,塔德乌什·希卢萨尔斯基安蒂·卡利奥迈基成绩相同,前者因全场试跳次数较少而夺冠;若按照今天的规则,两人将进行加赛,或共享金牌。[6]

名次 选手 5.00 5.10 5.20 5.25 5.30 5.35 5.40 5.45 5.50 5.55 5.60
金牌 塔德乌什·希卢萨尔斯基 - - o - - - o - o xxx
銀牌 安蒂·卡利奥迈基 - o - - o - o o o xxx
銅牌 大卫·罗伯茨 - - - - - xo - - o - xxx

1981年起,全场试跳次数不再纳入考量。[7]2009年,规则又略作调整:争夺冠军的决名次跳不再强制进行,若选手达成一致,可以共享金牌。[8][9]2020年奥运会男子跳高决赛,吉安馬科·坦貝里穆塔茲·伊薩·巴希姆就选择了共享冠军。[10][11]

名次 选手 2.19 2.24 2.27 2.30 2.33 2.35 2.37 2.39 决名次跳
金牌 穆塔茲·伊薩·巴希姆 - o o o o o o xxx 不进行
吉安馬科·坦貝里 o o o o o o o xxx
銅牌 马克西姆·涅达谢卡夫 xo o o o o x- o xxx

注释

  1. 一般跳高为2厘米,撑杆跳高为5厘米,具体以现场技术代表或裁判长为准。

参考来源

  1. [技术性规则] (PDF). IAAF: 60-62. 2020-01-31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8) (英语).
  2. [1992年男子跳高]. Olympedia.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英语).
  3. (PDF). IAAF.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9-20).
  4. [1936年女子跳高]. Olympedia.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英语).
  5. [国际田联官方手册 1979—1980]: 76-77.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英语).
  6. [1976年男子撑杆跳高]. Olympedia.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0) (英语).
  7. [国际田联官方手册 1981]: 77.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英语).
  8. [国际田联竞赛规则 2008] (PDF): 138.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0) (英语).
  9. [国际田联竞赛规则 2010-2011(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PDF): 16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10-11) (英语).
  10. [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子跳高决赛结果] (PDF). IOC.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2) (英语).
  11. . IOC. 2021-08-09 [2021-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