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龙眼
番龙眼(學名:),同物異名绒毛番龙眼,東南亞華人亦俗稱山龍眼[1],是無患子科番龙眼属唯二物種之一,屬常綠大喬木,具有發達的板根[2],原生於亞洲南部至東南部,以及美拉尼西亚諸島[3]。其果實人類可食,木材亦可用作建材與船材[4],在許多文化中是重要的民族植物,可能隨南島民族的擴張而向東播遷至新喀里多尼亞、密克羅尼西亞、玻里尼西亞等地[3]。
番龙眼 | |
---|---|
番龙眼花序,攝於東加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
属: | 番龙眼属 Pometia |
种: | 番龙眼 P. pinnata |
二名法 | |
Pometia pinnata J. R. & G. Forst., 1776 | |
異名 | |
列表
|
「番龍眼」原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植物學家所擬之和名[5],由臺灣話番仔龍眼(臺羅:)演變而來[6],因其形似同屬無患子科的龍眼,分布區域又多在臺灣原住民居住地而得名。本種在臺灣僅見於東部,以及臺東外海的蘭嶼,故又常被稱作臺東龍眼[5]或蘭嶼龍眼[7]。
參考資料
- 李喜梅. . . 新加坡: 八方文化. 2017: 171–173. ISBN 978-981-3231-49-8 (中文(新加坡)).
- Xia, N.; Gadek, P. A. . Wu, Z.; Raven, P. H.; Hong, D. (编). . St. Louis, MO: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07: 17. ISBN 978-1-930723-64-1 (英语).
- Thomson, L. A. J.; Thaman, R. R. (PDF). Elevitch, C. R. (编). . Hōlualoa, Hawaii: Permanent Agriculture Resources. 2006 (英语).
- 董景生、黃啟瑞、張德斌. . . 臺北: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臺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3: 181. ISBN 978-986-04-0321-3 (中文(臺灣)).
- . . . : . 1917: 158–160 (日语).
- . . . : . 1928: 277 (日语).
- .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國立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2024-03-05] (中文(臺灣)).
- . 中国植物物种.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3-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简体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