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狗浪
瘋狗浪(英語:),或稱異常巨浪(英語:)是指比有效波高(英語:)高出1倍的巨浪。瘋狗浪其實是海洋中的一種湧浪(又稱長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無風三尺浪」。瘋狗浪對於人或船隻產生嚴重威脅[1],與離岸流同樣具有威脅性。
成因
瘋狗浪是湧浪的其中一種,然而它的成因目前還沒有確實定論。湧浪是指由其它海區傳來、或者當地風力迅速減小或風向改變後遺留下來的浪。湧浪又稱長浪,通常是受強烈的低氣壓引起。波浪受氣壓影響,傳播距離遠,挾帶的能量較大,傳播速度較快。[2]。長浪在大海不易察覺,往往到了岸邊時,常在地形效應下,突然出現3到4公尺浪高,在風不大時,更容易讓人失去戒心。一般岸邊突如其來的大浪或颱風來襲前後的長浪、瘋狗浪即屬此類。[3]。
發生地點
在與海浪主要行徑方向相反的強烈大浪之處,為瘋狗浪預測發生風險最高的地方。舉例來說,容易發生瘋狗浪的危險地點有:常見的海釣處、直立海岸的礁石、直立壁近海平台、海堤消波塊、海底礁石多的海灘[2][3]。
誤解
其實瘋狗浪不等於海嘯,它屬於時間與空間的局部事件,通常發生在海洋遠處。而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
例子
- 1909年,一艘從南非德班駛往開普敦的船被瘋狗浪吞沒,船上211名乘客和船艙人員全數罹難。
- USS Ramapo AO-12(1933年) – triangulated at 112英尺(34)[4]
- SS Flying Enterprise(1951年)
- SS Michelangelo(1966年)[4]
- 埃德蒙德·費茲傑羅號(1975年)[5]
- 慕尼黑號(1978年)[6]
- Esso Languedoc[7]
- 法斯耐特灯塔[8]
- Draupner wave(1995年) – 挪威的一個石油平台遭到巨浪沖擊[9][10]。
- 伊莉莎白女王二號(1995年) – 在北大西洋遭遇了27米高的疯狗浪[11]。
- 2013年11月9日,新北市樹林社區大學學員在貢寮龍洞礁石海岸從事戶外教學時,遭遇當年超強颱风海燕所引發瘋狗浪的襲擊,8人被捲入海中,釀成8死8傷慘劇[12]。這起意外發生後,外界質疑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在安全管理上有疏失,交通部觀光局長謝謂君11月11日自請處分,並率風景區管理處長許正隆致歉,而許正隆也調離現職[13]。11月13日,交通部長葉匡時也為此向死難者家屬和社會大眾致歉[14]。
参考文献
- . Economist Magazine. 2009-09-17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2).
- . 中央社.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 . 中央社.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 Broad, William J. . New York Times. 200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 Wolff, Julius F. (1979). "Lake Superior Shipwrecks", p. 28. Lake Superior Marine Museum Association, Inc., Duluth, Minnesota, USA. ISBN 0-932212-18-8.
- Freak Wa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BBC.co.uk programme summary for Horizon episode aired on 14 November 2002
- Ship-sinking monster waves revealed by ESA satelli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ESA News, July 21, 2004, accessed June 18, 2010
- The Story of the Fastn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he Economist Magazine December 18th 2008
- .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2).
- . 英倫網. 2018-03-27 [2018-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 Freak wavesPDF (1.07 MiB), Beacon #185, Skuld, June 2005
- 貢寮瘋狗浪襲 8死8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13年11月9日
- 瘋狗浪事件 謝謂君自請處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13年11月11日
- 龍洞瘋狗浪8死 葉匡時致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社,2013年11月13日
网站
- 黃秋平. . 香港天文台. 文匯報. 200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