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震域

異常震域(abnormal seismic intensity)是指震度分布,不如尋常地震是以震央為中心向外同心圓擴散逐漸減弱,反而是呈現距離震央越遠,震度越強的現象。

2007年7月16日23時18分(JST)在日本發生的異常震域現象,震央位於は京都府近海、深度370km、規模Mj6.7[1]
這次地震在北海道浦幌町觀測到了震度4,但震央附近卻幾乎無感。

說明

1920年代由日本學者首次提出了「異常震域」的說法。[2]是指距離震央所在地,並非如通常情形般逐漸衰弱,而是遠地震感異常加大的現象。[3]

異常震域所發生的原因:

  1. 場址效應:震源周遭的地體結構狀態異常(鬆軟地盤對地震波的折射、反射)。
  2. 板塊構造: 地震波穿過板塊邊界時會經過破碎帶等較薄弱的構造,會造成明顯的衰減;而在同一板塊上的衰減會較小。[4]
  3. 大規模深源地震

案例

2013年鄂霍次克海地震
2015年小笠原群岛地震
2015年5月30日發生,深度約681公里,地震矩規模7.9。台灣地區花蓮、基隆、台東、雲林、彰化有感,最大震度1級[5]

參考文獻

    1. .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2. 石川高見:異常震域を表せる地震記象に就てPDF 気象庁 驗震時報第2巻 pp.7-15
    3. 松本嘉司(19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新潟地震の思い出, コンクリート工学, Vol.28, No.9, p96-98, Template:JOI
    4. 前田宜浩、笹谷努:上部マントルの異常構造が強震動に与える影響
    5. .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