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猪笼草

瘦小猪笼草学名)是西马来西亚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其种加词gracillima”来源于拉丁文gracilis”,意为“细长的,瘦小的”。[10]

瘦小猪笼草
产自大汉山高地山坡的瘦小猪笼草的上位笼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猪笼草科 Nepenthaceae
属: 猪笼草属 Nepenthes
种:
瘦小猪笼草 N. gracillima
二名法
Nepenthes gracillima
Ridl. (1908)[1]
異名[2]

植物学史

20世纪初,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考察了马来西亚,并攀登了彭亨的大汉山。在考察期间,里德利发现了两种猪笼草。1908年,他将其中一种具有细长捕虫笼的猪笼草命名为瘦小猪笼草,其捕虫笼为绿色,上面具有明显的黑色斑点。1924年,里德利描述了第二种猪笼草,并将其命名为白猪笼草N. alba,其具有小型的白色捕虫笼。[11]

自从里德利发现这两个物种后的一百年间,学界对于这两者的分类一直存在着错误。一部分植物学家认为这两个种群实为一个物种,另一部分则将其归入了其他猪笼草的名下,如岔刺猪笼草N. ramispina邦苏猪笼草N. bongso欣佳浪山猪笼草N. singalana[11]

2008年,斯图尔特·麦克弗森再次对大汉山进行了考察,并试图弄清该山上猪笼草的分类关系。他观察了大汉山高地山坡上的两个独立的猪笼草种群的形态特征,发现其与里德利对于瘦小猪笼草和白猪笼草的原始描述相一致。这两个猪笼草种群的捕虫笼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不同。它们分布于不同的海拔高度,且原生地并不重叠。所以斯图尔特·麦克弗森认为里德利对于这两个种群的分类是正确的,白猪笼草与瘦小猪笼草是两个独立的物种。[11]

形态特征

瘦小猪笼草的下位笼可高达22厘米,宽至7厘米。下位笼的下半部为卵形,宽大;中部可能会出现笼肩;上半部为圆柱形。笼翼可宽达9毫米,翼须可长达1厘米。有光泽,可宽达1.8厘米,其前部较窄,两侧和靠近笼盖处较宽。唇颈处的缝隙可有几毫米宽。唇肋明显,高1.5毫米,间距为1.5毫米。唇齿可长达2毫米。笼盖为椭圆形或卵形,可长达6厘米,宽至5厘米。无附属物。笼盖基部后方的笼蔓尾不分叉,可长达2厘米。[11]

下位笼外表面大多数为黄绿色,带有暗红色或紫色斑点。内表面的颜色较浅。唇为绿色或红色,且常带有暗红色或紫色的条纹。笼盖下表面为黄绿色或浅黄色,上表面为橄榄绿,常具有深紫色或黑色的斑点。在斯图尔特·麦克弗森所观察过的所有瘦小猪笼草的植株中,其下位笼的性状都是一致的。[11]

瘦小猪笼草的上位笼可高达26厘米,宽至5厘米(比白猪笼草上位笼的一般尺寸大了好几倍)。上位笼为漏斗形,非常的细长。偶尔基部三分之一可能略微膨大,形成一个隐隐的笼肩。笼翼缩小为一对隆起。唇可宽达12毫米,两侧和基部可能略宽。唇肋较模糊,高0.5毫米,间距为1毫米。其他部分与下位笼相同。[11]

上位笼外表面大多数为黑色,并带有淡绿色的斑点,斑点呈细长状。笼盖上表面的花纹类似于笼身外表面,而其下表面及笼身内表面为淡黄绿色。唇为黄色,带有黑色和紫色的条纹。[11]

生态关系

瘦小猪笼草仅存在于大汉山的高地山坡上,相比也产于大汉山的白猪笼草更为罕见。所有瘦小猪笼草都分布于山脊顶部潮湿的高地山林中,其海拔为1600至1700米。它在大汉山的分布并不广泛,数量也很少,仅有几十棵,但它们的性状都是一致的,统一的。瘦小猪笼草很容易形成分枝,茎每3米长至少有一个分枝。其通常匍匐生长,或附生于周围的植被上,特别是在阳光较为强烈的地方。但瘦小猪笼草并不生长于暴露的开阔地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其会生长迟缓且矮化。[11]

根据2000年的评估结果,瘦小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状况为濒危[12]

种下类群

  • Nepenthes gracillima f. ramispina (Ridl.) Hort.Westphal (2000) [=N. ramispina]
  • Nepenthes gracillima var. maior Ridl. (1924)

相关物种

瘦小猪笼草、白猪笼草岔刺猪笼草的分类比较混乱。查尔斯·克拉克在其专著中对瘦小猪笼草与岔刺猪笼草进行了区别。

瘦小猪笼草、岔刺猪笼草和白猪笼草之间形态特征的区别
形态特征瘦小猪笼草岔刺猪笼草白猪笼草
笼蔓尾通常不分叉通常分叉通常不分叉
上位笼的颜色‍黑色,具淡绿色的斑点深绿色,外表面具大量细小的黑色斑点,内表面发灰白色,内外表面具红色或粉红色的斑点
捕虫笼的形状下半部通常为卵形下半部膨大,但不为卵形下半部通常为卵形
捕虫笼内表面的颜色下位笼外表面大多数为黄绿色,带有暗红色或紫色斑点。内表面的颜色较浅覆盖白粉样的蓝色或绿色下位笼的颜色非常统一,外表面为深紫褐色,常带有深紫色的斑点。内表面为均匀的浅紫色,偶尔具有紫色的斑点。上位笼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主要为白色。


参考文献

  1. Ridley, H.N. 1908. On a collection of plants made by H. C. Robinson and L. Wray from Gunong Tahan, Paha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y 38(266): 301–336. doi:10.1111/j.1095-8339.1908.tb02454.x
  2. Clarke, C. & C.C. Lee 2012. A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from Gunung Tahan, Peninsular Malaysia. 存檔,存档日期2013-10-07. Gardens' Bulletin Singapore 64(1): 33–49.
  3. Danser, B.H. 1928. 15. Nepenthes gracillima Rid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p. 296–300] In: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4. Shivas, R.G. 1984. Pitcher Plant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 Singapore. Maruzen Asia, Kuala Lumpur.
  5. Smythies, B.E. 1965. The 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of pitcher-plants (Nepenthes) in Sarawak. UNESCO Humid Tropics Symposium, June–July 1963, Kuching, Sarawak.
  6. Schlauer, J. N.d. Nepenthes gracillim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Carnivorous Plant Database.
  7. Kiew, R.G. 1990. Pitcher plants of Gunung Tahan. Journal of Wildlife and National Parks (Malaysia) 10: 34–37.
  8. Jebb, M.H.P. & M.R. Cheek 1997. A skeletal revision of Nepenthes (Nepenthaceae). Blumea 42(1): 1–106.
  9. Cheek, M.R. & M.H.P. Jebb 2001. Nepenthaceae. Flora Malesiana 15: 1–157.
  10. Clarke, C.M. 2001. Nepenthes of Sumatra and Peninsular Malaysia.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11. McPherson, S. 2009. Nepenthes alba and Nepenthes gracillima.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38(4): 102–106.
  12. Schnell, D., Catling, P., Folkerts, G., Frost, C., Gardner, R. et 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1 May 2006].

扩展阅读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瘦小猪笼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瘦小猪笼草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