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带鹀

白喉带鹀)是雀形目鹀科帶鹀屬的一种雀鳥。又稱白喉麻雀加拿大麻雀。其种加词albicollis”意为“白色的脖子”。

白喉带鹀
白喉带鹀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鵐科 Passerellidae
属: 帶鹀屬 Zonotrichia
种:
白喉带鹀 Z. albicollis
二名法
Zonotrichia albicollis
(Gmelin, 1789)
黄色:繁殖季节
绿色:全年
蓝色:冬季

描述

白喉带鹀的长度为17厘米(6.75英寸),翼展为23厘米(9英寸),通常重量为26克(0.91盎司)。[2] 屬小型鳴禽。成鸟有两个变种,一种为棕褐色条纹,另一种为白色条纹,白色变种为黑冠带有白色条纹、眉纹也是白色、耳羽为灰色、眼圈为黑色。[2] 棕褐色变种为黑冠带有棕褐色条纹,眉纹也是棕褐色、耳羽为灰色、眼圈为棕褐色。两个变种都有黑色的眼睛,白色喉部,黄色眼端和灰色尾羽。[2]有些品种或个体可能在喉部亮色有黑色条纹。

胸部有灰色/棕褐色条纹,条纹一直延续到侧翼,但腹部通常是浅灰色。翅膀为红褐色,有两条白色条纹。两性形态相似。[2]

通常棲息於半開放的地區的灌木叢,主以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蜘蛛。

它们几乎总是相反颜色配对繁殖。这两个颜色的变种数量上大致相等。无论雄性还是雌性,白色条纹的变种在繁殖季节比棕褐色条纹变种更好斗。

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由雌鳥在地面或樹上、灌叢內築碗狀巢,卵藍綠色或淡綠色,12至14天孵化。雄鳥幫助餵養雛鳥。

行为

白喉带鹀生活在中部加拿大新英格兰。它们在地面上或者落叶或混合林灌木筑巢,每次产3-5枚蛋。 白喉帶鵐是北美分布的物種。主要分布於加拿大、墨西哥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美國。遷徒至阿魯巴丹麥直布羅陀冰島荷屬安的列斯群島英國。這種鳥在西歐很罕見。 冬季,它迁移美国南部和东部。它在加拿大的沿大西洋省份停留全年。

这白喉带鹀在灌木丛下或接近地面低植被区域觅食。它们主要吃种子、昆虫和浆果。

繁殖方式

白喉帶鵐繁殖季節外,和其他雀鵐科物種混合成大群活動,其中主要有白冠帶鵐暗眼燈草鵐。它們是候鳥,短期或中期遷徙。從9月離開自己的住地,遷移到美國南部,一些流浪達到歐洲,特別是在英倫三島。春天返回出生地。在地面上或者落葉林溫帶闊葉混合林灌木築巢,繁殖期是5月至8月,在地面上建巢,通常隱藏在植被的凹陷處,鳥巢一般建在樹或樹樁下,這樣雙親棲息時便於瞭望監測環境和天敵,以確保鳥巢的安全。巢用草、樹枝、樹皮、松針和苔蘚構築,內部軟草和毛髮。雌鳥產3-5個卵,淡藍色或綠色,有許多褐色或白色斑點。由雌鳥單獨孵化,持續12至14天。幼鳥離巢期約7至12天。

参考资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白喉带鹀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0, 2021: e.T22721085A138469176 [11 December 2022]. doi:10.2305/IUCN.UK.2021-3.RLTS.T22721085A138469176.en可免费查阅. 資料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無危級別的原因
  2. Sibley, David A. .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0: 494. ISBN 0-679-45122-6.

參考文獻

  • Byers, Clive; Olsson, Urban & Curson, Jon (1995): Sparrows and Buntings: A Guide to the Sparrows and Buntings of North America and the World.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ISBN 039573873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