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村 (香港)

白沙村英語:)是一個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十八鄉原居民圍村

白沙村
PAK SHA TSUEN
白沙村牌樓
地理
位置香港西北部
面積70平方(17,297英畝)
最高海拔13米(43英尺)
管轄
分區元朗區

地理

此村落位處於大欖山北麓、元朗平原南部,村旁邊是元朗大坑渠,並與黃泥墩村相連。

白沙村幅員廣闊,自僑興路木橋頭村、欖堤東路以南,水蕉新村、黃泥墩村以西,公庵山以北之土地皆被稱為白沙村。

白沙村可根據元朗大坑渠的橋頭分為三段。第一段,即白沙村劉屋。第二段,是白沙村主要範圍。第三段,位於公庵路末及白沙山路一帶,以貨倉及寮屋為主。

歷史

白沙村白沙圍圍門

白沙村建立於康熙年間(另有指早於公元1616年),至今有約400年歷史。相傳,村邊河床盛產白沙,故以村名之。[1]1899年,白沙村有居民約200人。[2]1911年,白沙村有居民149人。[3]

白沙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原住有11個氏族,最先由周氏自廣東東莞遷居到此立村,東莞劉氏、譚氏隨周氏遷居白沙村。另外亦包括易、陶、楊及李氏。

白沙村易氏祖籍山西太原,清朝中葉自廣東鶴山遷到大棠白沙村,及後1900年代有分支由大棠遷到打鼓嶺鳳凰湖。自1960年代,大部份易氏後人移民至英國,只剩下少量族人於村中居住。

1954年,木橋頭村與大棠村、水蕉新村及白沙村聯合各書塾創辦公立聯光學校。校名「聯光」有聯合各村將教育發揚光大的意思。學校於2008年因收生不足而停辦,現改作蔡志明聯光童軍中心。[4]

1996年,白沙村村公所落成。2013年,白沙村牌樓落成。

建築

五奎書室
贊臣別墅
  • 白沙村圍門:1995年重修。門樓有兩行對聯:「白飛瑞雪;沙聚豐年」。圍門內供奉福德神土地公,神龕兩旁有對聯:「五福神明常護祐;四時人物承興隆」及橫批「神光普照」和五福臨門。[5]
  • 白沙村神廳
  • 五奎書室(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建於1890年(光緒16年),由劉廣耀、易贊臣、劉木春及楊北林創辦。1944年,註冊為五奎學校,提供小一至小四課程。1965-70年,改作幼稚園。在白沙村村公所落成前,作為村務場地。[6]
  • 贊臣別墅(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由易贊臣的兒子易鴻建於20世紀初。易贊臣是元朗合益公司的其中一名創辦人。[7]易贊臣居於
  • 楊苑:楊苑最左邊是楊氏家祠成邦堂,大門有一副對聯「宏農世澤;清白家聲」及橫批「四知堂」。「四知」源於漢代大儒關西夫子楊震。至於宏農世澤,弘農楊氏(「宏農」)是中國中古時代以弘農郡郡望楊姓士族。楊氏家祠旁有一幢約三層樓高的石碉樓,外牆上有幾個小銃眼,是元朗區僅存的古碉樓之一。楊苑亦有兩列三開間的單層青磚屋。[8]
  • 公菴禪師寺:建於順治年間,1930年擴建。1950年代女尼智輝法師到來重修,1990年代末再由另一女尼智善法師接手打理。[9]
  • 達道橋:建成已逾100年,從白沙村通往公庵禪師寺,位於公庵路培康居旁邊。後來毀於山洪豪雨中,村民於1936年集資重建。
  • 會仙橋(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建於1926年,連接白沙村與公庵禪師寺,靠近禪師寺。

環境

村內的垃圾站為衛生黑點,曾有人非法棄置豬屍,居民擔心會有病菌散播風險。[10]

事件

  • 1961年十八鄉鄉事委員會選舉,分為戴均及蔡創業兩派競選人馬。因派系問題,白沙村村長劉桂昌被水蕉新村村民埋伏圍毆。翌日,水蕉新村村長程光球遭白沙村村民報復毆打,警方穿山甲隊需要分駐水蕉新村及白沙村內防備。[11][12]事後,蔡創業當選主席,但水蕉新村及白沙村雙方爭執持續,1962年初,再有兩名白沙村村民指稱被水蕉新村村民圍毆,最後多村簽訂和約,暴力事件終告落幕。[13][14]
  • 1981年,警員鄭東昇(29歲)被埋屍於白沙村農場,佩槍失去。[15]
  • 白沙村垃圾站命案:陳浩基(23歲)、陳卓倫及另外兩名男子,為追求一名朱姓女子而陷入「五角戀」。1998年3月3日,陳浩基疑不滿友人陳卓倫追求其女友,與鍾永青在白沙村的垃圾收集站虐殺陳卓倫後再毀屍滅跡。陳浩基翌年謀殺罪成而判囚終身監禁,鍾永青在羈留期間死於癌症[16]
  • 白沙村姦殺女童藏屍案是一宗轟動全香港的姦殺女童案,發生於2002年12月,當中導致2名10歲及11歲的女童死亡,4人受傷。[17]
  • 白沙村為車蹤火事件(燒毀兩輛退役巴士)
  • 警員於村內一村屋外截查譚姓男子(36歲),並在其屋外發現有兩輛報廢私家車停泊,在兩車車尾箱及座位上有多個手提袋,內藏99磚及1膠袋的懷疑可卡因,共重100公斤,市值1.34億元。探員再在單位內發現懷疑毒品包裝工具、約30萬元現金及2個電子磅。男子涉嫌販毒被拘捕。[18]

交通

參見

參考資料

  1. . 2013.
  2. (PDF). [2022-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6).
  3. .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4. 羅慧燕. . 2015.
  5. terewong. . tEre-tErRiTOrY. 2012-03-31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美国英语).
  6.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28).
  7. (PDF).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28).
  8. terewong. . tEre-tErRiTOrY. 2015-05-24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5) (美国英语).
  9. . www.takungpao.com.hk.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2).
  10. 東方日報. . 2017-04-23 [201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11. . 香港工商日報. 1961-12-19.
  12. . 華僑日報. 1961-12-20.
  13. . 華僑日報. 1962-01-07.
  14. . 華僑日報. 1962-01-09.
  15. . 大公報. 1981-11-30.
  16. . 香港01. 2018-10-11 [2021-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3) (中文).
  17. . 東方日報. 2013年8月4日 [2018年3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2月4日).
  18. . 香港01. 2021年5月2日.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