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點症病毒
白點病毒症候群(英語:,簡稱WSS),是存在於對蝦科物種的一種白點症病毒(英語:,簡稱WSSV)感染。此病毒只存在於蝦類,但是由於病毒的毒性跟高傳染性,所以很快就會把大量的蝦群殺死。此病毒對蝦場經濟上和繁殖上有很大的影響,全世界多處均有海蝦養殖場都受到此病毒的影響,在數天內所有養殖的蝦都死光。
白點症病毒 | |
---|---|
病毒分類 | |
(未分级): | 病毒 Virus |
域: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界: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门: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纲: | 納爾達病毒綱 Naldaviricetes |
目: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科: | 线头病毒科 Nimaviridae |
属: | 白点症病毒属 Whispovirus |
白點症病毒是這類病毒的唯一一種(所以也是這個屬的模式種),亦是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唯一一個屬[1]。這些病毒以多種甲殼類動物為宿主[2][3],與其他棒狀病毒合稱為「白點症棒狀病毒複合體」(white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 complex)[4][5]。
歷史
此病毒最早是在臺灣的蝦場裡所發現的,發現時間為1992年[6]。於1993年時,在中國大陆也發現了此病毒,造成蝦群的損失[7],導致當地養蝦業近乎崩潰。緊接着同一年亦在日本及朝鮮半島爆發;1994年於泰国、印度及马来西亚爆發。及至1996年,整個东亚 和南亚均受到嚴重影響。1995年末期,美國也發現了此病毒,然後1998年亦擴散至中美洲和南美洲、1999年蔓延至墨西哥。2000年在菲律宾出現,2011年在沙特阿拉伯出現。這時,除了澳洲以外的地方都找的到此病毒的蹤跡。直到2016年11月,澳洲昆士兰的虾养殖场也首次发现该病毒[8][9],成為最後一個免受病毒感染的蝦養殖地區。
治療
目前並未有任何方法可治療。
參考文獻
- Wang, HC; Hirono, I; Maningas, MBB; Somboonwiwat, K; Stentiford, G; ICTV Report, Consortium. . Th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19-07, 100 (7): 1053–1054. PMID 30924764. doi:10.1099/jgv.0.001248 (英语).
- .
- . ExPASy. [15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6).
- . Gulf States Marine Fisheries Commission. 2003 [2005-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18) (英语).
- Lightner, D. V. .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1996.
- Chen, S. N. . C. L. Browdy; J. S. Hopkins (编). . Proceedings of the special session on shrimp farming. Aquaculture ’95. 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 Baton Rouge, Louisiana, USA. 1995: 29–34 (英语).
- Huang, J.; X. L. Song; J. Yu & C. H. Yang. .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1995, 16: 1–10 (英语).
- [白點症病毒於昆士蘭的明蝦發現,提醒禁止入口未經煮熟的產物]. ABC. [2017-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英语).
- . The Fish Site. December 2, 2016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3).
- 玛丽莲·鲁辛克(Marilyn J. Roossinck),《病毒博物馆 》,2020年(ISBN 978730131290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