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十二錢
皇朝十二錢(日语:/)是日本於和銅元年(708年)至應和三年(963年)間鑄造的12種銅錢的總稱。又稱本朝十二錢(ほんちょうじゅうにせん)、皇朝十二文錢(こうちょうじゅうにもんせん)。此外,避免使用「皇朝」一詞的研究者亦稱之為“古代錢貨”[1]。

皇朝十二銭及相關錢幣(開基勝寳為模造)
發行
皇朝十二錢全部為方孔圓錢形制。貨幣價值根據律令政府的規定,每一枚均相當於一文[2] 。鑄造皇朝十二錢發行最初乃是模仿唐朝發行本國貨幣,整備貨幣制度,並用於支付遷都平城京的巨額花費,但之後也具有政治意義,例如萬年通寳為藤原仲麻吕為誇示其統治而鑄造,5年後孝谦天皇平定藤原仲麻吕之亂,發行神功開寳,宣示其正統性。萬年通寳發行之後訂下新錢1枚與舊錢10枚等值的慣例,但其實新錢大小、品質均不如舊錢。
图片 | 名称 | 铸造年份 |
---|---|---|
![]() | 和同開珎 | 708年 (和銅元年) |
![]() | 万年通宝 | 760年 (天平宝字4年) |
![]() | 神功開宝 | 765年 (天平神護元年) |
![]() | 隆平永宝 | 796年 (延曆15年) |
![]() | 富寿神宝 | 818年 (弘仁9年) |
![]() | 承和昌宝 | 835年 (承和2年) |
![]() | 長年大宝 | 848年 (嘉祥元年) |
![]() | 饒益神宝 | 859年 (貞觀元年) |
![]() | 貞觀永宝 | 870年 (貞観12年) |
![]() | 寛平大宝 | 890年 (寬平2年) |
![]() | 延喜通宝 | 907年 (延喜7年) |
![]() | 乾元大宝 (元大寳) | 958年 (天德2年) |
停止使用
皇朝十二錢在10世紀之後不再鑄造,主要原因包括:
以上因素導致皇朝十二錢使用率不高,以及民間失去對皇朝十二錢的信心。11世紀之後,日本國內貿易大多回歸到以實物作為通貨,貨幣則使用中國商人輸入的宋元、明貨幣,直到1608年江戶幕府鑄造慶長通寶日本才恢復鑄造本國貨幣。
参考文献
- 栄原永遠男 『日本古代銭貨研究』凡例 清文堂、2011年
- 今村啓爾 『富本銭と謎の銀銭』 小学館、2001年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