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军区

皖西军区中原军区下辖的一个省军级军区。[1]

历史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负责开辟皖西根据地。从8月底解放叶家集开始,至9月中旬相继解放了六安舒城霍山潜山、金家寨、桐城、太湖、岳西等十几座县城。9月下辖,三纵率7旅、9旅到豫东南的商城、固始县转战,安徽的桂系军队开始反攻皖西解放区,占去了大量县城。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抓住敌分兵冒进的战机,请示野战军,刘邓指示三纵主力重返皖西“歼灭分散薄弱之敌”。9月30日,陈锡联率纵队部、5个团从豫东南经7昼夜行军赶回了舒城-霍山公路附近,与第8旅围攻整编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该敌逃至张家店后,即抢修工事,准备顽强顶住三纵围攻再寻机突围逃走。1947年10月9日至10日,三纵按刘邓关于,在六安东南的张家店,全歼整编第88师第62旅,毙、伤敌500多人,俘副旅长唐家楫少将以下4300余人,副师长张世光带十多人抢先化装逃走。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16门、小炮26门,机枪70余挺,步枪1500余支。六安来援之整编第46师的3个团被三纵第7旅第21团阻挡在距张家店2.5公里的中店一带。三纵牺牲350余人。[2]

1947年10月12日,中原局指示各纵队“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解放区”,要求各纵队应大胆分遣部队和大量抽调干部,开展和加强地方土改工作。为使土改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中原局决定成立鄂豫、皖西2个区党委和军区,下设地委军分区、县等党、政、军组织,并由每旅抽出一部分部队为军区、分区之基本武装。中原局强调:“一切服从于土地改革,服从建立根据地的基本任务。”同一天,中原局致三纵队党委《贺张家店战斗胜利》的贺电中,明确要求三纵队党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筹建皖西军区和区党委机构,并指示陈锡联、曾绍山就区党委、军区以及地委、军分区的人选提出意见。要求皖西“应立即放手发动群众,普遍地展开分浮财运动,在运动中去组织贫农小组,建立贫农困和农会。只要有部分农会或贫农小组,就应召开贫农会员或农会代表大会,讨论与通过中央新颁布的土地法大纲,并立即开会分田。”接到指示后,三纵党委和皖西工委即以主要精力投入了这一工作,在积极物色人选。

1947年11月2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司令部,从从湖北蕲春胡家凉亭出发,经张家于11月4日到达太湖县驻刘家畈南阳河,部队驻扎在上至凉亭(红光)下至南阳河约7.5公里长的地区,司令部、政治部设在南阳河的胡氏新祠。刘邓到宿松视察了在皖西休整的部队后,到太湖县刘家畈传达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和部署皖西根据地的工作,看望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同志和从鄂西北转战到皖西的部队。1947年11月9日至12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安徽省太湖县刘家畈(今刘畈乡刘畈村)胡氏新祠召开晋冀鲁豫野战司令部主持,三纵旅以上干部和皖西工委、皖西人民自卫军支队长以上干部参加的高级干部会议,即“刘家畈高干会议[3]。出席会议的约30余人,野战军和中原局领导有刘伯承、邓小平,李达张际春刘子久等;三纵队旅长以上的干部有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曾绍山、副司令员郑国仲、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阎红彦等;皖西人民自卫军和皖西工委支队长以上的干部有刘昌毅桂林栖于一川张伟群胥治中钟大湖胡鹏飞何德庆孔令甫梁诚等。会议共开了4天,由野战军副政委张际春主持,9日分别听取了政委邓小平、司令员刘伯承的报告,10日听取了中原局常委刘子久的报告。皖西工委汇报了到达大别山后的工作情况,主要是发动群众搞土改的情况。邓小平在会上讲:“你们怎么搞不开?搞得这么小,为什么鄂豫搞得开?大概你们舍不得分散干部。”邓政委做报告讲了五个问题:[4]

  1. 目前的形势问题;
  2. 两个中心任务(土改和打仗);
  3. 武装建设问题;
  4. 作风问题;
  5. 鄂西北的教训。

会议做了三项决定:

  1. 、成立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和皖西行署。皖西区党委书记彭涛(原三纵政委),副书记桂林栖于一川。皖西行署主任罗士高。皖西军区司令员曾绍山(原三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政治委员彭涛兼,参谋长徐力行,政治部主任何柱成
  2. 、在皖西区党委、军区、行署之下设立皖西一、二、三地委、军分区和专员公署。军区与军分区部队则用于拓展地方,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消灭地方反动武装。
    • 一地委/一分区:辖太湖岳西潜山望江怀宁(一部)。地委书记卢仁灿,副书记李唐,分区司令员孔令甫,政委卢仁灿兼,副司令员伍国仲,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梁诚;专员刘秀山。辖七旅二十团、皖西人民自卫军二支队编为皖西一分区基干团、三纵教导团第3大队。1948年7月1日,在太湖县马嘶铺村,梁诚带机关与警卫人员与敌搜索连遭遇,突围中弹牺牲。
    • 二地委/二分区:辖桐城庐江潜(山)北舒(城)南一带。地委书记武旋声,副书记张伟群;分区司令员马忠全,政委张伟群兼,副司令员钟大湖副政委袁文波,专员刘征田。辖八旅二十四团、皖西人民自卫军三支队编为皖西二分区基干团、三纵教导团第1大队。
    • 三地委/三分区:辖六安霍山舒城肥西金寨各一部。地委书记马芳庭,副书记郭万夫唐晓光,分区司令员曾庆梅(七旅政委),政委马芳庭兼,副司令员朱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彭宗珠,专员霍依茹。辖九旅二十七团、纵队教导团第2大队、三纵补充团编为三分区基干团。
  3. 兵力的集结和分遣:三纵队的建制不动,用于实施机动,歼灭敌人;三纵抽调军政干部和5个团(7旅20团、8旅24团、9旅27团、纵队教导团、补充团)7000余人,与中原突围的皖西人民自卫军(辖3个支队)组建了皖西军区。刘昌毅调任三纵副司令员。皖西人民自卫军第1支队改为37团,暂由3纵7旅指挥(但几个月后调回皖西军区建制)。

刘邓首长在刘家畈召开千人群众大会,反复向群众说明,挺进大别山是在消灭敌人100个旅以后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刘邓部队决心坚持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刘邓首长详细介绍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情况,宣传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大好形势;并就土地法大纲讲解有关土改政策;会后迅速抽调干部战士参加土改工作,“一手拿枪,一手分田”。11月13日,刘伯承、邓小平离开刘家畈枫树沟,经弥陀寺到田家铺。刘昌毅、桂林栖回到太湖县城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刘家畈会议精神。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党委、皖西军区、皖西行署在岳西汤池畈正式宣布成立。11月底,皖西区委书记彭涛在舒城晓天附近,传达贯彻刘家畈会议精神,并将贯彻情况致电刘邓。

刘家畈会议以后,刘邓大军在短时间内,普遍实行了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的政策,每个纵队都抽调干部战士参加土改工作,“一手拿枪,一手分田”。到1947年底,大别山约有80万到90万人口的地区分配了土地。

1948年2月以皖西军区派去的两个连和吴万银(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副团长、定滁全支队司令员、巢北工委书记)的巢北游击队(又称“巢北游击支队”),成立第四分区并任司令员。副政委宋尔廉刘健挺。1948年4月18日,敌从襄安、石涧埠、无为城三面合围四分区驻地尚礼岗、尖山垴。吴万银率部一边迎战,一边向湖东、庐江转移。敌人穷追不舍,在庐江白石山附近,部队与敌1个团遭遇,激战一整天。4月22日清晨,吴万银率部从敌人侧面插入敌后,由于白天行动,在渡过一条30米宽的小河上岸后,狙击的敌军用机枪扫射,吴万银中弹牺牲。当晚,遗体被同志们就近掩埋于徐桥。

1948年6月,以20团、24团、27团为基础,组建皖西军区独立旅。37团也归其指挥。

1948年12月,皖西军区划归华东军区建制。1949年1月,原第1、2、3、4军分区依次改称皖山、桐城、六安、巢湖军分区。1949年4月,皖西军区撤消,并入新成立的皖北军区。皖西的梁诚吴万银、李唐、白涛、顾正钧、侯震东、李坤、姚守永、刘建民、黄柳强、彭年、吴斗山、余成宇等300多地县级干部战斗牺牲,始终保存了舒六桐潜边50万人口的一块干净的根据地坚持到野战大军解放全江北。

1949年3月,皖西军区独立旅中的20团(欠第2营)、24团(欠第2营)归建第十一军,改番号为第十一军31师92团和32师96团,以后分别是12军36师107团和16军48师144团。皖西军区独立旅改称皖北军区独立师,下辖20团2营、27团、37团。24团2营与起义的寿县保安团合并整编为皖北军区独立第8团。1949年6月,皖北军区独立师改称第十军第30师:

  • 第88团的前身是1940年夏“筑先抗日游击纵队”之一部改编的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8旅第22团。1942年6月编入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仍为第22团。1944年5月改称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22团。1945年夏编入平汉纵队仍称第22团。1945年9月7日改称冀南纵队第22团,后归冀南军区雷绍康支队指挥。1945年11月4日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5旅13团。1947年11月随旅调入鄂豫军区仍为第5旅13团。1948年8月改称鄂豫军区教导第3旅第7团,49年1月24日改编为第十军直属88团。1949年6月编入第30师仍为第88团。该团是冀南老部队,是师主力团。
  • 第89团由原皖西27团与皖北军区独立8团合编组成。89团后改编为海军陆战队第1团
  • 第90团由原皖西37团与桐庐基干团及原20团2营合编组成。后来,90团团直改为海军航空兵第1师第1团,该团3个营与88团全部及海军炮兵学校预科总队合编为海军炮兵预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李金明:“从晋察冀军区到北京军区”,《党史博览》,2002年第10期:第18-19页
  2.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7/11/27/007758134.shtml “六安张家店战斗纪念馆获千万元中央资金支持”,安徽新闻网,2017-11-27
  3. “刘邓大军刘家畈高干会议始末”,太湖先锋网
  4. 曾克:“随军记者回忆刘家畈会议”,《人民日报》 2008-02-18第16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