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舍費爾

皮埃爾·亨利·马里·舍費爾(Pierre Henri Marie Schaeffer 法语发音:[ʃɛfɛʁ]1910年8月14日—1995年8月19日),或译皮耶·薛菲,是一名法國作曲家、作家、工程師,電子音樂的先驅,發明了具體音樂[1]。除去音樂上的貢獻外,他還寫過一些散文、短篇小說和劇本[2][1][3]

Pierre Schaeffer
出生Pierre Henri Marie Schaeffer
(1910-08-14)1910年8月14日
法國南锡
逝世1995年8月19日(1995歲—08—19)(85歲)
法國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
职业作曲家、作家、工程師
活跃时期1942–1990

他被視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實驗音樂、電子音樂家之一。1948年他用在巴黎地鐵錄製的聲音組合成的《地鐵練習曲》(Étude aux chemins de fer,收錄於Cinq études de bruits)是電子音樂誕生的標誌[4]:006

生平

他出生於南锡,父親是名小提琴演奏家,母親是名歌手[5],但他的父母並不鼓勵他學習音樂,而是希望他成為一名工程師。他1929年進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後來轉入高等电力学院,1934年畢業[1][6][7]

1934年,他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在斯特拉斯堡工作[7][8],1935年結識伊莉莎白·施密特(Elisabeth Schmitt),同年二人結婚,婚後育有一女[7]。婚後他搬到巴黎,1936年進入一家法國無線電臺(Radiodiffusion Française)工作[6]。在巴黎,他開始研究音樂。[6]

1942年,他創辦了電子音樂工作室Studio d' Essai(後來的Club d'Essai),並錄製了他的第一部作品。1951年,他在法國廣播電台又創辦了一個工作室(Groupe de Recherche de Musique Concrèt,GRMC),開始使用磁帶錄音。1952年,他寫就了《尋找具體音樂》(In Search of a Concrete Music)一書。1958年,他和呂克·費拉利貝爾納·馬什創立了法國國家視聽研究院電子音樂研究中心(INA-GRM)。1968年至1980年之間,他主要負責教學工作,在巴黎音樂學院擔任客座教授。[4]:007

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發生後,他隨488人的法國救援隊前往列寧納坎救助傷者[9],1995年去世。

作品

他曾在法國期刊《音樂評論》(Revue Musicale)上發表過文章,出版過《電影的非視覺元素》(The Non-Visual Element of Films,1946)、《世俗遊戲》(Secular Games,1946,劇本)、《克洛塔爾·尼可》(Chlothar Nicole,1938,短篇小說)等。

音樂

  • Concertino-Diapason(1948,和J.-J. Grunenwald合作)
  • Cinq études de bruits(1948)
  • Suite pour 14 instruments(1949)
  • Variations sur une flûte mexicaine(1949)
  • Bidule en ut(1950,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 La course au kilocycle(1950,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 L'oiseau r.a.i.(1950)
  • 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1950,和皮埃爾·亨利合作,1953年、1955年、1966年修改)
  • Toute la lyre(即Orphée 51,1951,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 Masquerage(1952)
  • Les paroles dégelées(1952)
  • Scènes de Don Juan(1952;和Monique Rollin合作)
  • Orphée 53(1953; opera)
  • Sahara d'aujourd'hui(1957,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 Continuo(1958,和吕克·费拉里合作)
  • Etude aux sons animés(1958)
  • Etude aux allures(1958)
  • Exposition française à Londres(1958,和吕克·费拉里合作)
  • Etude aux objets(1959)
  • Nocturne aux chemins de fer(1959)
  • Phèdre (1959)
  • Simultané camerounais(1959)
  • Phèdre(1961)
  • L'aura d'Olga(1962,和Claude Arrieu合作)
  • Le trièdre fertile(1975,和Bernard Durr合作)
  • Bilude(1979)

參考文獻

  1. . Snyder, Jeff 2007: CsUNIX1/Lebanon Valley College: ¶1, 3. [3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May 2008).
  2. . [4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encyclopedia=被忽略 (帮助)
  3. . Couprie, Pierre & OLATS 2000. [12 Ma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法语).
  4. 白小墨等 (编). .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5. . Palombini, Carlos 1999: The Electronic Musicological Review. [5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October 2008).
  6. . Anonymous/Various, submitted 2003: Discogs.com. [4 Dec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7. . Couprie, Pierre & OLATS 2000. [6 December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法语).
  8. Sitsky, Larry. . 2002 [26 December 2008]. ISBN 97803132968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9. Keller, Bill. .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6, 1988 [August 10,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 Martial Robert. . Paris, France: L'Harmattan. 1999. ISBN 2-7384-7975-8 (法语).
  • Pierre Schaeffer. . Paris, France: Le Seuil. 1966. ISBN 978-2-02-002608-6 (法语).
  • Pierre Schaeffer. . London, U.K.: Rer Quarterly Vol 2,1, 1987. 198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0).

外部連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皮埃爾·舍費爾
维基语录上的Pierre Schaeffer语录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皮埃尔·舍费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