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
皿方罍(又名皿天全方罍、皿天全方彝)是中國商代晚期製作的青銅方罍[1],取罍內銘文首字而得名。1922年出土於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2][3][4]。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稱為「方罍之王」。
形制
該器通高84.8釐米,器身高63.6釐米,罍蓋呈廡殿頂形,形狀與蓋式相同。罍身作長方口,直頸,高圈足。全器以雲雷紋為地,上飾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肩部兩側裝飾雙耳銜環,正面腹部下方置一獸首鋬。四面邊角及各面中心均裝飾突起的長條鉤戟形扉棱。器蓋刻有「皿天(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5];器身則為「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6]已知最早由西汉汉文帝的儿子梁王刘武收藏,后来传给其儿子刘买,刘买再传给儿子刘襄,刘襄的正室喜欢皿天全,刘襄便给了她,之后梁国平民犴反向西汉朝廷告密,皇帝便把刘襄正室斩首。[2]
器物歷史
根據分析,銘文的「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廟號之名。皿是商周時期的一個很有影響的大族,1977年陝西隴縣韋家莊發現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銅簋,年代與皿方罍相同。這件簋出土於一座西周貴族的墓中,其主人與皿方罍的主人,顯然是同族人,「而全」與他的父親當是商周之際,身負某種使命來到湖南的周人。
皿方罍從功能方面看,是一件祭祀時裝酒的器物,但其造型卻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廟。其紋飾結構對商周宗教活動中常見的犧牲、神格化紋飾等有比較完整的表達。[7]
流散、收藏與拍賣史
罍蓋與罍身出土後不久就分散兩地,罍蓋輾轉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館,而罍身則長期流失海外。
皿方罍出土後,湖北商人石某聞訊以400塊銀元欲向發現的農民收購該器。該農民的大兒子回家,得知有人出高價購買寶物,遂取了罍蓋去附近小學找鐘姓校長詢問。鐘校長看到罍蓋非同一般古物,當即決定出800塊銀元購買此器,並將罍蓋留下,囑其速將罍身送來。兒子回家後,罍身已被石某帶走。鐘校長得到罍蓋後,以一萬銀元轉手給當地駐軍團長周磐。
1950年,周磐跟隨宋希濂逃到大西南,在昆明被俘。1952年,他向人民政府寫了一份「補充坦白材料」,主動交代了皿方罍出土和流轉離散的詳細經過,並獻出罍蓋,以期「立功贖罪」。隨後,罍蓋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金明送交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後移交湖南省博物館保藏至今。1964年,為尋回罍身,罍蓋材料被刊佈在《湖南省文物圖錄》中,其中強調「器身藏家不詳」。[8]
原罍歸湘,蓋身合一
直到2014年,由於藏家去世,其家人再委託佳士得拍賣罍身,而拍賣行計畫在3月20日拍賣,經博物館和來自湖南的收藏家群體合作,向佳士得正式提出聯合洽購。买方以低于预计拍卖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达成了购买协议。买方付出2000萬美元並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永远不再出现在拍卖会上。[5]罍身在6月21日回到中國,6月28日蓋身合體。[12]
參考資料
- 東方早報,《青铜重宝皿方罍,身首合一归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文史博览. . 《文萃报》. 2013-10-22, 第2245期: 第6页. ISSN CN43-0032 请检查
|issn=
值 (帮助) (中文(简体)). - . 新浪网.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中文(简体)).
- . 凤凰网.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中文(简体)).
- 新華社,《青铜重器「皿方罍」将回归中国 曾创造拍卖纪录》,2014年3月21日。
- 湖南省博物館新聞稿,《方罍之王即将重归故里 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2014年3月20日。
- 長沙晚報,《皿方罍的文化解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羊城晚報,《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8日。
- .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1).
- 長沙晚報,《失散90余年的皿方罍将回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新京報,《青铜重器「皿方罍」将还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3月21日。
- 中央社,《商青銅器皿方罍 合體完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4年6月28日。
外部連結
- 佳士得拍賣行的介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紅網有關洽購皿方罍的報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