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龍屬
盾龍(屬名:Kunbarrasaurus)是種小型甲龍類,化石發現於澳洲的奧拉汝層,地質年代為早白堊世阿爾比階。早期曾歸入敏迷龍未命名種,直到2015年建立為獨立的新屬新種:模式種為艾氏盾龍(Kunbarrasaurus ieversi)。[1]
盾龙属 化石时期:早白堊世 | |
---|---|
颅骨重建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演化支: | †頜齒類 Genasauri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a |
演化支: | †装甲类 Thyreophoroidea |
演化支: | †装甲类 Eurypoda |
亚目: | †甲龙亚目 Ankylosauria |
演化支: | †副甲龍類 Parankylosauria |
属: | †盾龙属 Kunbarrasaurus Leahey et al., 2015 |
模式種 | |
†艾氏盾龍 Kunbarrasaurus ieversi Leahey et al., 2015 |
研究歷史
1989年11月在昆士蘭州瑞奇蒙附近的馬拉松站(Marathon Station)發現了一具甲龍類遺骸。1990年1月由勞弗·莫納(Ralph Molnar)率領的團隊進行挖掘。莫納在1996年的一篇臨時描述論文中歸入敏迷龍的未命名種(Minmi sp.)。後來化石經過酸蝕清修並以CT掃描檢驗,發現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甲龍類物種。[1]
2015年露西·雷西(Lucy G. Leahey)、莫納、肯尼斯·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勞倫斯·惠摩(Lawrence M. Witmer)、史蒂芬·薩利斯布里(Steven W. Salisbury)命名、描述了模式種兼唯一種艾氏盾龍(Kunbarrasaurus ieversi)。屬名Kunbarra源自於當地原住民哇拿馬拉人的馬伊語「盾甲」之意。種名ieversi紀念發現者伊恩·艾弗斯(Ian Ivers)。描述論文內容僅限於頭骨部分。[1]盾龍是2015年18種發表於免費閱讀期刊的恐龍之一。[2]
正模標本QM F1801出土於阿爾比階的海洋沉積層奧拉汝層。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一系列脊柱直到尾巴中段、左肩胛、左手、骨盆、成對股骨與許多裝甲。骨頭與裝甲大部分都關節相連。這個標本不但是岡瓦納東部(澳洲、南極、馬達加斯加、印度)發現過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也是整個岡瓦納大陸最完整的甲龍類之一。[1]
另外五個曾歸入敏迷龍未命名種的標本在2015年的論文沒有一併歸入盾龍。[1]
描述
盾龙是种小型装甲恐龙,四足步行且长有长尾。
2015年确认了盾龙颅骨的数个鉴别特征。除眶后骨和鼻骨的有限凸面外,颅顶几乎完全平坦。颅顶边缘由前额骨、眶上骨和眶后骨构成,与颅骨侧面成直角。眶上骨由一块骨骼构成,而非两块或三块。前额骨仅暴露在颅骨顶部,不能触及眼眶。鼻骨不能触及鼻侧,且限于鼻尖及鼻孔周围更靠近中央的大型孔洞;该孔完全位于鼻骨内,与上颌骨鼻部区域相比体积较大,且从上侧两面都可以与之完全接触。上颌骨纵向延伸达到颅骨全高,并触及颅顶的前额骨。最靠后的牙齿位于眼眶后缘下方。泪骨纵向延伸。翼骨末端不在脑壳处彼此相接,而是被基蝶骨完全隔开。方骨纵向延伸。下颌冠突非常突出。脑壳侧面主要由软骨而非骨骼构成,因此许多脑神经通道必须位于一个大孔中,而非分离的小孔。与整个颅骨相比内耳非常大,不同于所有其它已知恐龙;后者内耳前庭未与脑腔分离,耳蜗板也不是由骨骼组成,前庭非常大以至于半规管缩短。颅骨皮内成骨扁平或最多有一个低矮龙骨。上颅骨角或面颊上没有鳞状骨角或方骨角(或突起)。[1]
皮内成骨
盾龙头部、背部、腹部、腿部和尾部皮肤上皆有骨质突起,又称“护体装甲”。现已发现几种类型的装甲,包括小骨片、身体上平行纵向排列的有龙骨小盾甲、鼻部的无龙骨大盾甲、存在于颈部、肩部可能还有尾部的有龙骨大盾甲、臀部的刺状盾甲及尾部嵴状有龙骨盾甲及三角形骨板的组合。颈部有一圈保存完好的盾板,骶部则没有装甲。尾部装甲排列不明,尽管三角形骨板可能在尾巴两侧延伸,沿尾部背面形成一排长长的盾甲。[3]
种系发生学
盾龙于2015年归入甲龙亚目。同年,维多利亚·阿布尔(Victoria Arbour)等人将QM F1801和敏迷龙正模标本作为独立操作分类单元纳入他们的分析。虽然敏迷龙被发现是甲龙科基干成员,但QM F1801在甲龙亚目中的位置过于原始,无法归入甲龙科或结节龙科。[4]2015年的盾龙描述论文中认为结论可能正确。[1]2021年,西吉奥·梭托-阿库尼亚(Sergio Soto-Acuña)等人发现盾龙属于南半球甲龙类一个独特的原始谱系――副甲龙类。[5]
| |||||||||||||||||||||||||||||||||||||||||||||||||||||||||||||||||||||||||||||||
古生物学
与其它甲龙类一样,盾龙是种植食动物,区别在于其食性的直接证据来自保存完好、几乎完整的正模标本中的肠道内容物,发现于左髂骨前方的腹腔中。
肠道内容物由纤维或维管组织、子实体、球形种子和囊泡组织(可能来自蕨类孢子囊)碎片组成。最常见的遗骸是纤维或维管碎片,尺寸统一在0.6至2.7(0.024至0.106英寸)之间并且在末端有清晰的切口,垂直于碎片的长轴。碎片尺寸很小,因此被解释为是从植物上啃下来或是在嘴里碾碎的,这是将食物留在嘴里的方式的证据。这些小碎片可能来自枝或茎,但其尺寸暗示它们是叶片中的维管束。切口整齐和缺乏胃石表明这种动物依靠牙齿而非胃石来研磨食物。种子(宽0.3(0.012英寸))和子实体(宽4.5(0.18英寸))明显被整个吞下。与蜥蜴、鸸鹋和鹅等现代食草动物的肠道内容物及粪便的比较显示,该物种切割植物材料的过程更为复杂。[6]
参见
- 甲龙类研究历史
參考來源
- Lucy G. Leahey; Ralph E. Molnar; Kenneth Carpenter; Lawrence M. Witmer; Steven W. Salisbury. . PeerJ. 2015, 3: e1475. PMC 4675105 . PMID 26664806. doi:10.7717/peerj.1475.
- . PLOS Paleo. [202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5).
- Molnar, Ralph E. . Carpenter, Kenneth (编). .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41–362. ISBN 0-253-33964-2.
- Arbour, V. M.; Currie, P. J. .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6, 14: 385–444.
- Soto-Acuña, Sergio; Vargas, Alexander O.; Kaluza, Jonatan; Leppe, Marcelo A.; Botelho, Joao F.; Palma-Liberona, José; Simon-Gutstein, Carolina; Fernández, Roy A.; Ortiz, Héctor; Milla, Verónica; Aravena, Bárbara. . Nature. 2021-12-01, 600 (7888): 259–263 [2022-04-25]. ISSN 1476-4687. PMID 34853468. doi:10.1038/s41586-021-041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英语).
- Molnar, Ralph E.; Clifford, H. Trevor. . Carpenter, Kenneth (编). .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99–412. ISBN 0-253-339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