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調·幽蘭

碣石調·幽蘭》是唯一一首以文字譜形式保留下來的古琴曲,创作年代存疑,一說為孔子所作。此曲共分四段,通過描繪蘭花之品格表達了雖不被重用但並不頹喪的感情[1][2]。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手抄本(可能为唐代作品)是現存最古老的古琴譜,也被當做日本國寶

《碣石調·幽蘭》序

此曲曲名前的“碣石調”為調名,是唯一一首在曲名前特意加上調名的琴曲,而有時也略去調名單稱《幽蘭》。[1][2]

歷史

《碣石調·幽蘭》的曲譜序言標題後面緊跟著寫有“一名倚蘭”,故被認為即是《猗蘭操》。據蔡邕的《琴操·猗蘭操》,《猗蘭操》是孔子“自衛反魯”時所作,表達身老而不得志的感情[註 1][3]。此外,序言中亦提到此曲是從末隱居九嶷山會稽人丘明手中流傳下來的[註 2]。《琴操》之說雖不可信,但根據吳文光之說,此曲既非丘明自創,勢必師承有人,因此至少在魏晉時就已經存在了。[1]

現存的《碣石調·幽蘭》文字譜共224行,4954字[4][2]明治四年(1871年)至二十一世紀初此譜藏於京都神光院,後來轉到東京國立博物館,被當做日本“國寶”,列品號碼為TB1393。[5][6]但究竟是何時流入日本卻不為人所知,在進入神光院之前可能藏於日本皇室,后水尾天皇將它賜予一名京都伶人。江戶時代荻生徂徠(1666年-1728年)有《徂徠幽蘭琴譜》和《碣石調幽蘭指法》兩部著作,但皆不為人知[7]。東京國立博物馆的一項研究指出《碣石調·幽蘭》序中數個“年”字都是武后新字,因此此譜應該是創作於武則天統治時期。但亦有人疑其斷定為“唐代所抄”的證據不足[8]楊守敬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年至1884年)前往日本访得此谱的寶素堂寫本,經當時的驻日公使黎庶昌將其摹寫錄入《古逸叢書》,光绪十年出版後,此譜才傳回中國。[1][4]

根據査阜西所述,此曲的文字譜雖傳回國內,但當時京城琴家均不敢擅自打譜。直到1911年,當時琴壇宗師楊宗稷才開始為《碣石調·幽蘭》打譜,耗時三年乃成,他確定了此曲應該以正調定弦,並先後發表了《幽蘭古指法解》、《幽蘭減字谱》和《幽蘭五行谱》等相關研究。[1][2]

1953年10月之後,査阜西從中央音樂學院民族研究所借調出相關文獻,與全國各地琴家協商再次譜曲。據査阜西統計,到1956年為止全國能彈出《碣石調·幽蘭》者僅有七位,分別是徐立孫姚丙炎吴振平吴景略管平湖喻绍泽薛志章。有現代記譜者為徐立孫、姚丙炎、管平湖、喻紹澤、薛志章、陳樹三等人。[9]而有錄音者為管平湖、姚丙炎、徐立孫、吳振平、薛志章、喻紹澤等人。[1][10][11]

吳文光在閱讀了楊時百的研究成果及聆聽了管平湖、徐立孫和姚丙炎的錄音後,認為需要再對指法進行訂正;除此之外,當時琴人的音樂句法和內容表現有局限,尤其是未能對第四拍進行明確的旋律分句,影響了音樂表現,因此有再深入研究的必要,其成果獲得廣泛肯定。[1][12]

樂曲

曲名前的“碣石調”為調名,但是此調不見於其他任何琴調文獻[1],或許是南北朝時流行的碣石舞所用的曲調[2]。《碣石調·幽蘭》序中提到這是“楚調”。但另一說認為“碣石”是音轉自“雞識”,因此應該是“雞識調”,屬於五聲調式中的商調,即正調的一種。但實際上此曲應該是借三弦为宫,用正调来弹一弦为宫的黄钟均。楊宗稷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現在大多數《碣石調·幽蘭》譜都依杨法。只有徐立孫採用慢三弦的黄钟均定弦演奏。[1]

此曲用音甚廣,曲中有大量不协和音程。[13]但基本上依舊是变宫变徵的雅乐七声音阶。序中說“其声微而志远”、譜末註有“此弄宜缓,消息弹之”,因此全曲節奏緩慢。譜中“拍之大息”或“拍之”之語出現了四次,因此全曲正好分作四段。[2]

《碣石調·幽蘭》開頭散起,第一段是引,深沉壓抑,但節拍自由。剩下的三段主題,第二、三段交替採用泛音和按音,音色變化較大。最後一段絕大部份都是使用泛音來彈奏的,給人一種明朗的感覺。[2][4]

注釋

  1. 原文: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2. 原文: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於九疑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桢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隋开皇十年,於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

参考文献

  1. 吳文光. . 中國音樂. 2000, (二) [202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2. . 藝術中國. 2006-03-28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3. . 中國臺灣網. 2006-01-21 [2014-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9).
  4. 〈琴曲《碣石调·幽兰》分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李村,《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东京国立博物馆. . 东京国立博物馆.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日语).
  6. 山寺美紀子. . 北海道: 北海道大学出版会. 2012: 序. ISBN 9784832967625 (日语).
  7. 〈百余年间《幽兰》古谱之研究述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王德埙,《民族藝術》,1993年01期
  8. 〈《碣石调.幽兰》卷子的抄写年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王德埙,《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年01期
  9. 楊秋悅. . 《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 2012, (1): 170-179 [202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2).
  10.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 北京: 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9. ISBN 978-7-88792-264-9.
  11. 国鹏. . 山西音像出版社. 2017.
  12. 鐘欣. . 《人民音樂》. 1981, (6): 28. 吴文光所奏《幽兰》和《广陵散》是现存最可靠的汉魏遗音。《幽兰》,全称《碣石调幽兰》。 解放后不少琴家曾试奏过,都不太理想。吴文光的演奏,句逗分明,节奏多变,轻重得当,较好地抒写了原曲清丽抑郁的情怀,有其特色。
  13. 楊典. . 〈半寸許——談《碣石調.幽蘭》文字譜中的可能性〉 1 (臺灣: 木果文創有限公司). 2020: 230. ISBN 9789869691789. 據民國學者李濟先生在《幽蘭和聲》中的統計,『計幽蘭所用之和聲,以不協音之長二度為最多。全曲一千餘聲,用長二度幾兩百次。其次就是不完全協音之短三度,及長三度,再次方為完全四度,完全五度及完全八度。』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碣石調·幽蘭》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琴操》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