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地區
發展歷史
社寮早在漢人入墾前就已是人類活動地區,劉枝萬先生所著〈南投縣濁水溪南岸社寮台地史前遺址〉一文便是有關社寮史前遺址的研究。而在西元1748年的契字中可見社寮地區已為漢人開墾的地區,社寮地區劃分為「前後埔仔」、「水底寮」兩區,而「社寮」屬水底寮內。數十年後,社寮一改原屬水底寮下一小莊的地位,社寮街已成為與林圮埔匹敵的市街,此時社寮地區統稱「社寮十莊」[1]
永濟義渡使社寮街更為發展,社寮街又稱「大公街」,大公街名由來是因為社寮發展後,庄內的紫南宮成為社寮地區十莊的土地公廟,又稱「大公廟」。[2]
相關條目
相關書目
- 《社寮三百年開發史》
- 《土地公傳奇 : 社寮小地方三百年 : 竹腳崎的聲音》
- 《南投縣竹山鎮社寮地區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劃》
- 《歲在丁丑年社寮三百年開發史》
- 《竹山鎮社寮地區文化導攬及老地名釋析》
- 《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 : 以竹山鎮社寮地區為例》
- 《社寮好地方 : 竹腳寮的故事》
注釋
- 《社寮三百年開發史》50至57頁
- 《社寮三百年開發史》93頁
參考來源
- 《竹山鎮志》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