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甘泉井
社寮甘泉井,位於臺灣南投縣竹山鎮山崇里,與相鄰的石頭公一同列為南投縣歷史建築。
社寮甘泉井 | |
---|---|
位置 | 臺灣南投縣竹山鎮山崇里第二鄰頂溝巷38-39號對面23.805391°N 120.727402°E |
官方名称 | 甘泉井及石頭公 |
類型 | 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其他設施 |
评定时间 | 2004年12月21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狀況
位在竹山鎮社寮山區的甘泉井,深度雖然只有五尺,但水面較旁邊溪流的水面高出不少,泉水終年不斷[1]。臺灣大學地質研究所曾調查山崇里的車籠埔斷層,發現突出的濁水溪河床砂層[2]。甘泉井相隔一旁還有石頭打造的神像,居民推測可能與甘泉井同年代外,過去內居民出生、結婚、死亡,都必前往稟報祝禱,是當地的信仰中心[1]。
歷史
古井由來
倪贊元《雲林縣採訪冊》:「甘泉井在縣東四十餘里社藔頂埔前福中堂駐兵大營邊。泉清而甘,大旱不涸。前台灣總鎮吳光亮閱兵過此,飲而甘之,遂為鳩工修築,四面皆環以石。因水甘,遂以『甘泉』名井。」
林爽文事件,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末,福康安軍隊為包圍鹿谷鄉小半天的林爽文軍,除大營進駐東埔臘(今竹山鎮延平里),令葉有光駐藤湖口(今竹山鎮延平里藤湖巷)、普吉保駐科仔坑口、普爾普駐科仔坑(今竹山鎮德興里)、琢靈阿駐林圯埔(今竹山鎮市區)、謝廷選駐流藤坪(今竹山鎮田子里)等,為此飲水問題亟需解決[3]。依據《雲林縣採訪冊》推斷,甘泉井應是福安康軍在駐兵營邊開鑿時所留下[1]。
社寮是八通關古道支線,自後埔子翻越蜈蚣嶺至粗坑底,直到新寮附近才與林圯埔出發的主線會合[4]。依文獻,當時吳光亮閱兵經過社寮,覺得此井水甘美,因此取名為「甘泉井」[1]。
參考資料
- 簡獻宗. . 聯合報. 2000-09-08 (中文(臺灣)).
- 葉明憲. . 中國時報. 2002-11-22 (中文(臺灣)).
- 林文龍. .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2010-07-16 [202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中文(臺灣)).
- 劉坤明. . 中國時報. 1994-11-02 (中文(臺灣)).
- 丁榮生. . 中國時報. 1999-10-01 (中文(臺灣)).
- 陳界良. . 中國時報. 2000-10-01 (中文(臺灣)).
- 葉明憲. . 中國時報. 2001-07-02 (中文(臺灣)).
- 簡獻宗. . 聯合報. 2001-10-10 (中文(臺灣)).
- 魏裕鑫. . 中國時報. 2004-06-24 (中文(臺灣)).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社寮甘泉井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