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高铁
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英語:;深交所:000008,简称:神州高铁,CHSR),是中国北京市的一个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为中国国投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司业务范围主要是轨道交通运维产业板块、工程及电气化建设板块和车辆制造板块[1]。曾用名深圳市锦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亿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利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曾用简称:深锦兴A、亿安科技、ST亿安、*ST亿安、宝利来。
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
曾用名 |
|
公司類型 | 上市公司 |
股票代號 | 深交所:000008 |
机构代码 | 91110000192184333K (查) |
成立 | 1989年10月11日 中国广东省深圳市 |
代表人物 |
|
總部 | 中国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桥斜街59号院1号楼16层1606 |
標語口號 | 以客户为中心 尚德守正出奇 以贡献者为本 合作包容创新 |
業務範圍 | 中国 |
产业 |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 |
營業額 | ¥3220142984.66元 |
總資產 | ¥12044543142.96元 |
員工人數 | 2618人(2021年) |
每股盈利 | ¥0.16元 |
母公司 |
|
主要子公司 |
|
网站 | shenzhou-gaotie |
備註 | 未特别注明的数据均截至2019年 |
历史沿革
1992年5月7日深圳市锦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简称「深锦兴A」。上市首日开盘价19.9,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仓储业务和贸易。1999年3月,广东民营企业亿安集团收购了深锦兴超过四分之一的股权,成为深锦兴第一大股东[2],同年8月6日更名为广东亿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安科技」[3]。亿安集团当时的主要业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江门和广州都有公路投资,还计划在广州周边建12个交通物流枢纽[2]。2002年3月,深圳市宝安宝利来实业有限公司受让28.37%股权入主公司,宝利来成为第一大股东[4]。2002年4月30日因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股东权益低于注册资本(即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公司股票实施ST处理,公司简称改为「ST亿安」,ST处理直到2005年2月22日才被撤销,公司简称改回「亿安科技」[5]。撤销原因是2005年大股东宝利来实业注资500万元和向子公司深圳宝利来购物广场借贷700万[6],同年5月13日公司更名为广东宝利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利来」[3]。
之后公司的业务主要为房地产出租业务和宝利来酒店酒水往来。2009到2011年三次重组失败。2012年宝利来实业以定向增发方式将宝利来持股比例增加到到62.71%,公司主要业务也改为酒店经营[6]。2014年9月收购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有股份,正式介入高铁业务[7]。2015年1月宣布更名为“神州高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然后次日至一个月后,股票涨幅高达56.5%[8]。2016年10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以31.15亿元购入神州高铁12.69%的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9]。
主要子公司
北京新联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2015年1月被神州高铁收购,成神州高铁全资子公司。2017年9月98%股权转移到神州高铁车辆技术有限公司旗下[10]。
北京联讯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6年1月被神州高铁收购,神州高铁全资子公司[10]。
武汉利德测控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1月被神州高铁收购,神州高铁全资子公司[10]。
北京交大微联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2月被神州高铁收购,神州高铁持股90%股权[10]。
北京华高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9月被神州高铁收购,神州高铁持股99.56%股权[10]。
北京神州高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神州高铁子公司[10]。
西藏神铁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神州高铁子公司[10]。
亿安事件
亿安科技股票从1998年8月的5.6元左右开始上涨,到2000年2月达到126.31元,涨幅高达21.5倍,其中,1999年10月25日至2000年2月17日,仅仅70个交易日中,亿安股价由26元左右不停地上涨,到2000年2月15日突破百元大关,到17日达到最高126.31元,成为沪深股市第一只面值1元而股价超过百元的股票,随后股价开始了下跌,至2001年2月,股价跌至22元,亿安神话破灭,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引起了市场的极大震动。证监会于是介入调查,2001年8月,证监会宣布对联手违规操纵“亿安科技”股价的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百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和广东金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作出重罚,罚没款近9亿元[11]。
批评
由于神州高铁前身多次变更,并且有各种金融丑闻而导致许多投资者以及媒体对其做出负面评价,称其侮辱散户的智商[12][13]。并且由于更名而导致报道评论称其更名只是为了短期炒作。并且行业的重大变更也受到广泛关注[14]。
参考文献
- . 国投高新. 2020-11-10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中文(简体)).
- . 腾讯新闻. 2020-12-23 [2021-02-10] (中文(简体)).
- . 网易.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中文(简体)).
- 殷占武. . 上海证券报. 2002-03-14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1) (中文(简体)).
- . 新浪财经. 2005-02-28 [2021-02-10] (中文(简体)).
- . 21财经. 2016-10-28 [2021-02-10] (中文(简体)).
- 杨苏. . 证券时报. 2014-09-19 [2021-02-10] (中文(简体)).
- . 新浪财经. 2015-04-20 [2021-02-10] (中文(简体)).
- 高伟. . 号外财经网. 2016-11-04 [2021-02-10] (中文(简体)).
- 马欣. . 证券市场周刊. 2019-09-20 [2021-02-16] (中文(简体)).
- 魏雅华. . 新浪财经. 2010-10-28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31) (中文(简体)).
- 闫利. . 金融界. 2018-08-08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中文(简体)).
- 关婧. . 大众证券报. 2018-06-04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中文(简体)).
- 孙嘉夏. .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3-30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7)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