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 (唐朝)

唐代的禁军起源于七世纪末,是唐代最早效忠皇帝、护卫皇都的禁卫军。在发生于公元755年到763年的安史之乱后,各地将领拥兵自重,脱离朝廷统治,形成藩镇割据,禁军成为由朝廷直接统率的唯一军队。

禁军的前身

禁军来源于唐朝的第一任皇帝,唐高祖李渊。李渊本是一名贵族,其封地在现今的太原,其亦曾是经验丰富的戍边将领。李渊初举事时只有三万军队,至平诸乱得天下后已有军队二十万。其中约有三万人在军队遣散后自愿留下,他们被派往隋唐战争中被抛弃的、富庶的白渠驻守,这便是唐世袭禁军的前身。这支军队亦被称作“元从禁军”。

第一批禁军被指派为皇帝的贴身护卫,负责守卫都城和皇宫。[1]

支撑禁军的制度为府兵制。该制度下朝廷将土地分封给农民,以换取他们在军队中服役。这亦成为了唐王朝军事力量的重要支柱。

新编制

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初期,他将百名精于弓射的士兵部署在皇宫的北门,他们被称作“百骑”,会陪同皇帝一起外出打围。此外,朝廷还挑选出七队精锐士兵,将他们编入“北衙”,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还有其他经受住了重重考验的精壮渐渐编成了其他的禁军分队,驻守在皇宫周围。

羽林军与龙武军

公元662年,唐高宗李治改组府兵军,将部分表现杰出的骑兵、弓箭手与步兵编入新的“羽林军”[2],并派遣他们在上朝时立侍于皇宫左右。

百骑在武则天时期被她扩编为“千骑”,至唐中宗时期则进一步扩编为“万骑”。在唐玄宗李隆基发动的唐隆之变中,万骑对铲除韦后做出了重大贡献。唐隆变后,万骑被玄宗赐名“龙武”。只有皇家的宗室后裔才能进入龙武军。

随着时间推移,在禁军中服役的吸引力逐渐减弱,许多宗族子嗣选择雇佣其他士兵替他们服役,因此“贵族的”龙武军素质终与“平民的”羽林军持平。

神武军

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时,禁军的规模已经衰退到相当的程度,在玄宗逃离皇都时甚至只带了一千军队。757年,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在逼迫玄宗退位后,组建了他自己的军队“神武军”。由于皇威衰落,神武军无法从皇亲与大臣的家庭中招募到足够多的士兵,因此不得不降低征兵标准。

神策军

安史之乱期间,效忠皇室的节度使哥舒翰召回西域的戍军,回到中原迎接皇帝。在朝廷斗争过后,军权最终落到太监鱼朝恩手中,被称作“神策军”。公元763年,唐代宗在神策军的协助下从来自西域的入侵者手中夺回都城长安,神策军此役表现优异,并在随后成为朝廷的核心军事力量。

神策军的士兵相比其他军队享有更高的俸禄,这驱使其他编制下的军士争相加入神策军,导致神策军大幅扩编的同时其他编制军队渐渐衰落。

神策军的军权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落入宫廷太监之手,并被用来架空皇帝。在朝政动荡与兵源枯竭的双重打击下,神策军日渐式微,实力大幅度下滑,乃至于沦落至与都城附近的匪寇相当,在风雨飘摇的晚唐中难以镇压黄巢起义

公元903年,节度使朱温废黜唐皇帝,杀尽朝中宦官,神策军被撤编。唐禁军史从辉煌到黯淡,就此落下帷幕。

注释

  1. 尽管朝廷不会随意迁至其他城市,封建王朝时代的中国也依旧会根据指南针的四个方向选择四个,有时甚至是五个皇都。如果存在第五个皇都,其将位于皇土的中心。
  2. 羽林军最早起源于汉朝,名称源自“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羽翼丰满”一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像翅膀发育完全的鸟一般拥有了强壮的力量。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