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塔爾症候群

科塔爾症候群英語:),或稱科塔爾氏妄想虛無幻想症候群行屍症候群(Walking Corpse Syndrome)、活死人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精神妄想症,患者雖然意識清楚,但是認定自己已經死亡、不存在,只有精神存在。1880年,由法國神經學家科塔爾首次提出,於一場講學中稱這病為「負面譫妄」(negation delirium),此後以他的名字來命名此症。

由於病例稀少(全球已發現的患者僅數百人),不同醫生的判斷和分析仍具爭議。有醫師認為,此病症是因服用了抗憂鬱藥物,間接影響到腦部的新陳代謝而致幻。但是另有醫師卻並不認同此分析結果。

精神科醫生認為,這是一種極度嚴重的「憂鬱症」,讓患者自身產生一種「虛無幻想」和「精神分裂」症狀[1]

症狀

病症概分為三個階段(英國每日郵報》報導):

  • 「種子萌芽」(Germination)階段,初期出現出「抑鬱」及「疑病」之病症徵狀。
  • 「開花綻放」(Blooming)階段,特徵全面發展並出現負面錯覺。
  • 「漫長持續」(Chronic)階段,患者持續有「嚴重錯覺」感及長時間的「慢性抑鬱」症狀[2]

舉例

  1. 患者會深信自身已腦死,並認為已成「活死人」、「活屍」之類,失去吃喝與說話之慾望[3]
  2. 失去嗅覺、味覺之觀感,大腦運轉型態低下,有如變成植物人時的狀態。
  3. 病症嚴重者,亦認為自身應所屬「墓園」,「因為那是最接近死亡的處所」。
  4. 有自毀、自殘、消滅自我、了卻一生之挫折感。
  5. 深信自我已是「長生不死」,可免於進食。卻因此造成身體因長期營養不良,而致餓死的情況發生。

分析

藉「正子斷層掃描」觀察患者大腦域之新陳代謝活動狀態,發現以下幾項現象。

  1. 由於腦內分泌失調,分別負責認知及判斷的頂葉(parietal lobe)和前額葉(frontal lobe)無法正常運作。
  2. 此範圍之大腦域稱之為「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此區域其複雜之系統活動與人類的神態、自我意識、回憶、行動力等有關[4]

治療

  • 持續施以「心理治療」與 「藥物治療」,可使此病症逐漸恢復好轉。

案例

  • 最早被記載的病例出現在1788年[5]。一瑞士老婦因不適,曾一度半身無法動彈,當康復後,卻要求其女兒,讓她穿上壽衣,並移入棺中,把她視為亡者哀悼她。
  • 2008年,美國紐約「李女士」,53歲,持續聲稱自己已亡、身軀發臭,要求家人將其推送至殮房,讓她與其他死者放置一起。最終家人報警送醫治療,歷經月餘治療後,其情況已大為改善。
  • 2009年,比利時一婦人,46歲,妄言已數月未進食、洗浴及睡眠,原因出於她自稱身上所有內臟及器官均已腐敗,且已無血液流動及心臟跳動。在後續約10個多月的治療後,病況已略有改善。

另見

參考資料

  1. . 台視新聞. 2013-05-28 [201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2. . 頻果日報. 2013-05-28 [2013-05-28].
  3. . 自由時報. 2013-05-28 [201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4. . 東森新聞. 2013-05-28 [2013-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8).
  5. . 頻果日報. 2013-05-28 [2013-05-28].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