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拉多金花蟲
科羅拉多金花蟲(學名: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又名、(科羅拉多)馬鈴薯、蔬菜花斑虫,是馬鈴薯上的一種害蟲。它們長約1厘米,呈鮮黃或橙色,每個翅鞘上有5行褐色斑紋,很易與偽馬鈴薯甲蟲混淆。它們最先是由Thomas Say於1824年根據在洛磯山脈搜集到的標本所描述。其起源地不明,但很有可能是在其北美洲原產地的科羅拉多州及墨西哥。[2]
科羅拉多金花蟲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鞘翅目 Coleoptera |
科: | 金花虫科 Chrysomelidae |
属: | 瘦跗叶甲属 Leptinotarsa |
种: | 科羅拉多金花蟲 L. decemlineata |
二名法 | |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 1824[1] | |
科羅拉多金花蟲的分佈地 |
生命周期
雌性科羅拉多金花蟲是非常有效率的,一次可以產多達800顆卵。卵呈黃色至橙色,長約1.5毫米。它們會將卵產在葉子底部。它們所有的生長階段都會視乎溫度而定。經過4-15日,卵會孵化出紅褐色的幼蟲,幼蟲是駝背的,每邊有兩行深褐色的斑點。幼蟲吃葉子,共分4個成長階段。第一幼蟲階段時長約1.5毫米,到了第四階段則長8毫米。第一至第三幼蟲階段歷時約2-3日,第四階段則要4-7日。第四階段後的幾日,幼蟲就會進入不吃不喝的預蛹期,活動力下降及顏色變得較淺。預蛹會掉落到地上及鑽入土壤中幾吋深,並會成蛹。成蟲於幾星期後就會破蛹而出。它們會回到原有植物上繁殖及覓食。在一些地方,同一季節內可以有3代以上的金花蟲。
害蟲
科羅拉多金花蟲是馬鈴薯的害蟲,也會對蕃茄及茄造成嚴重破壞。成蟲及幼蟲在葉子上覓食,可以完全消除農作物。殺蟲劑是主要控制的方法。不過,由於它們具有對多種毒素的抵抗性,且能急速發展抵抗能力,故很多化合物都未能成功消除它們。
科羅拉多金花蟲強勁的生殖力令它們可以抵受天敵所造成的壓力。不過其天敵仍可以將它們的數量壓制在破壞經濟水平以下。白殭菌是一種可以令多種昆蟲致病的真菌,當中包括科羅拉多金花蟲。白殭菌故此廣泛用來控制科羅拉多金花蟲,甚至混和在平常的殺蟲劑中。
散播
於1877年,科羅拉多金花蟲到達了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們被引進到波爾多,並散佈到比利時、荷蘭及西班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們的數量急速增長及向東擴散,現時已分佈在歐洲大部份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黨政權及蘇聯多個附庸國以科羅拉多金花蟲來宣傳,聲稱它們是由美國所投放的。1950年科羅拉多金花蟲肆虐德國的馬鈴薯種植業,美國也被指為元凶。在英國、愛爾蘭、巴利阿里群島、塞浦路斯、馬爾他、瑞典及芬蘭南部都有控制科羅拉多金花蟲。
文化
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俄羅斯國內外親俄人士均廣泛使用喬治絲帶作為支持俄羅斯的象徵,而該絲帶橙黑相間的顏色與此蟲相同;加上烏克蘭作為馬鈴薯種植大國亦曾深受此蟲禍害,不少農民均對其深惡痛絕,故有親烏、親歐人士開始以「金花蟲」蔑稱諷刺親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