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巴爾法斯
穆罕默德·沙林·巴爾法斯(印尼語:,1922年12月25日—1975年6月5日),通稱M·巴爾法斯(),印度尼西亞詩人、文學評論家。
穆罕默德·巴爾法斯 Muhammad Balfas | |
---|---|
出生 | 穆罕默德·沙林·巴爾法斯 1922年12月25日 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格魯骨 |
逝世 | 1975年6月5日 印尼雅加達 | (52歲)
職業 | 作家 |
語言 | 印尼語 |
公民權 | 印尼 |
創作時期 | 1940年代-1975年 |
體裁 | 短篇小說、兒童文學 |
生平
巴爾法斯是一名巴達維族人,具有阿拉伯血統,在1922年12月25日生於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格魯骨(Krukut)[1]。他在1940年完成初中過程,從擴充小學(Meer Uitgebreid Lagere Onderwijs,即荷蘭文初中)畢業;此外外界對他的早年生涯幾乎是一無所知的[2]。
巴爾法斯的寫作事業在1940年代展開,他的處女作就是日本殖民政府主辦的《大亞洲》日報在1943年發表的一些短篇小說,後來他也在土著主辦的《革新》()雜誌上發表詩歌、小說和散文[3]。他在印尼獨立戰爭期間曾經當過記者,也當過《社會》()雜誌的主編[2]。
橋樑出版社()在1952年出版了一套革命領袖傳記叢書,其中抵抗運動領袖《集托·芒溫庫蘇莫博士》()的傳記就是由巴爾法斯撰寫的[1][4]。巴爾法斯也在同一年發表短篇小說集《破碎的鏈環》(),內容包括五篇短篇小說[1][5]。他在1952年與蘇查迪·S·A(Sudjati S.A.)合辦專門發表短篇小說的《故事》雜誌,並與H·B·耶辛、伊德魯斯共同擔任這份雜誌的編輯,直至1956年雜誌停刊為止[2]。
巴爾法斯在1956年和1960年先後發表過兩部兒童小說《金笛子》()和《占布村的小孩》(),還在1957年為面向成人的廣播劇《晚上的客人》()撰寫劇本[1]。他在1961年協助耶辛創辦《文學》()雜誌,卻在一年後遷居馬來西亞[2]。巴爾法斯在1962年加入馬來西亞之聲,至1967年離職;他在旅居馬來西亞的時候發表了自己唯一一部小說《破裂:神話的誕生》(,原題為《我不是先知》)[1]。
巴爾法斯後來對在馬來西亞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於是在1968年移居澳洲,在悉尼大學任教[2]。為了研究印尼文學史,他在1975年開始為期一年的休假[3],卻因為哮喘病發而需要入院治療,並於1975年6月5日在雅加達病逝[1][2],遺體在卡勒特比瓦克公墓安葬[3]。生前他還有一份手稿還沒完成[2];研究印尼文學的荷蘭學者A·德歐認為這份名為《戈馬爾》()的手稿就是巴爾法斯最引人入勝的作品[6]。
寫作題材
《破碎的鏈環》講述的是弱勢社群的故事[7],《破碎》的題材則是人文主義,以及個人為了意識形態所作出的犧牲。所以,德歐認為巴爾法斯是印尼文學史上「四五年派」的一員[6]。耶辛認為《破碎的連環》的開篇之作——〈革命之子〉()一方面是「自有天地的」[lower-alpha 1],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巴爾法斯套用到其他作品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觀[5]。巴爾法斯認為,人生路上遇到的事情都是不可預料的,而不是命中注定的[4]。
個人生活
巴爾法斯結過兩次婚。他和第一任妻子育有五名子女,離婚後所有子女都由巴爾法斯撫養。第二任妻子溫蒂(Wendy)來自澳洲,在1968年與巴爾法斯成婚,育有兩名子女[3]。
備註
- 原文:「... menciptakan dunianya sendiri ...」
腳註
- Eneste 2001,第145頁.
- Language Centre, M. Balfas.
- Tempo 1975, Balfas Berpulang.
- Jassin 1985,第212頁.
- Jassin 1985,第211頁.
- Teeuw 1980,第289頁.
- Teeuw 1980,第288頁.
參考資料
- . Tempo. 1975-06-28 [201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1) (印度尼西亚语).
- Eneste, Pamusuk. 3rd. Jakarta: Kompas. 2001. ISBN 978-979-9251-78-7 (印度尼西亚语).
- Jassin, HB. . . Jakarta: Gramedia. 1985: 211–214. OCLC 36434233 (印度尼西亚语).
- . Language Cent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2-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1) (印度尼西亚语).
- Teeuw, A. 1. Ende: Nusa Indah. 1980. OCLC 222168801 (印度尼西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