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
C小调第1號交响曲,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第68號作品。由于该作品的风格与贝多芬交响曲类似,因而被汉斯·冯·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交響曲”。[1]
第1號交響曲 | |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 |
1872年的勃拉姆斯 | |
調性 | C小調 |
作品号 | 68 |
创作 | 1855年 | –1876年
樂章 | 4 |
配器 | 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倍低音管、法國號、小號、長號(僅第4樂章)、定音鼓、弦樂 |
首演 | |
日期 | 1876年11月4日 |
位置 | 卡尔斯鲁厄 |
指挥 | Felix Otto Dessoff |
勃拉姆斯于1854年就开始构思本曲,但之后多次进行了大幅的修改,而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首演時他甚至已43歲[2]。本曲創作時間如此漫長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次是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1號交响曲掉以轻心。當本曲經過首演後,勃拉姆斯的创作水准和历史地位,方被當代维也纳最权威的批评家之一,保守的爱德华·汉斯力克所认可[2]。
背景
勃拉姆斯創作交響曲的歷程可以追溯自罗伯特·舒曼筆下名為《一條新路》(Neue Bahnen)的文章,當中盛讚前者在德意志音樂圈所代表的希望與未來,對勃拉姆斯的創作寄予厚望。作曲家的友人馬克斯·卡爾貝克則認為,1855年在漢堡聆聽了舒曼《曼弗雷德》之後,刺激了勃拉姆斯寫作一首交響曲的想法[3]。自六〇年代起,在克拉拉·舒曼、赫爾曼·列維等友人不間斷的鼓勵下,第1號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陸續完成。期間他雖考慮放棄,最終還是在1874年10月2日交稿予樂譜商弗里茨·西姆羅克[註 1]。不過,直到二年後的9月,手稿才正式落款。
1876年10月10日,勃拉姆斯在鋼琴上為克拉拉·舒曼演奏自己的第1號交響曲,後者對於成果不甚認同。「我不得不承認,我感覺相當失望,這首曲子似乎比不上F小調五重奏、弦樂六重奏和鋼琴四重奏(等等作品)。當然內容是工於技法的,可我卻感到當中缺少了旋律性。」[3] 不過,在聽過管弦樂的演奏後,克拉拉修正了自己的意見。
分析
该作品共四个乐章:
- 稍微持績的–快板(Un poco sostenuto–Allegro)
- 持續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
- 略快且優雅的稍快板(Un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 慢板–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Adagio–Allegro non troppo ma con brio)
通常全曲演奏長度介於45至50分鐘間。
配器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3—4 2 3 0—tmp—str"[5]。
评价
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見下例)常被人认为和贝多芬第9號交響曲终曲的欢乐颂主题有相似之处。
勃拉姆斯也在该作品(尤其是第一乐章)中使用了贝多芬第5號交響曲。由于这类相似之处,指挥家汉斯·冯·彪罗称这部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1]。这类评论使勃拉姆斯深感烦恼,因为这里面似乎有点抄袭的意思,而他自己是在故意向贝多芬致敬。对他与贝多芬作品中的相似之处,他曾说过“笨蛋都看得出来”[10][3]。然而,这部作品还是偶尔被称为“贝多芬第十”[11]。
对于该作品终曲的主题,还有“命运”的节奏,勃拉姆斯在1868年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称,是受阿尔卑斯号曲调的启发[12]。
註釋
- 在1870年致列維信當中,勃拉姆斯道出了自己的掙扎:「我永遠不可能寫好一首交響曲⋯⋯壟罩在巨人陰影之下的感受,是難以為人所解的。」作曲家以「巨人」指稱貝多芬,正說明了他明白整個德國音樂界對他的期望[3]。
参考資料
- 參照
- Schonberg, Harold C. (Revised). New York-London: W. W. Norton & Co. 1981: 298. ISBN 0-393-01302-2.
- Leonard Burkat; liner notes for the 1998 recording(William Steinberg, conductor; 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MCA Classics)
- Altmann, Wilhelm.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Foreword.
- Christian Martin Schmidt: Brahms Sinfonien. Ein musikalischer Werkführer. Beck-Verlag, München 1999, ISBN 3-406-43304-9, S. 37–56.
- Daniels, David.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9. ISBN 0-8108-3228-3.
- 許世青 1986,第57頁.
- 許世青 1986,第131頁.
- 許世青 1986,第162頁.
- 林仁斌. . bonart.com.tw. 2021-10-06 (中文(臺灣)).
- 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e Kennedy Center, 2006
- Back cover blurb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3-18. for David Lee Brodbeck, Brahms: Symphony No.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Brahms’ First Symphony has been hailed as Beethoven’s Tenth."
- . [2010-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6).
- Mark Brown. . The Guardian. 2016-08-04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语).
- 文献
- Brahms, Johannes.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Margit L. McCorkle.Symphony no. 1 in C minor, op. 68 : the autograph score. New York : Pierpont Morgan Library in association with Dover Publications, c1986. ISBN 0-486-24976-X.
- Frisch, Walter. Brahms: The Four Symphon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45 - 66
- Notes to a concert at the Kennedy Center,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first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 Simrock, "Brahms and Brahms' working habits"
- Abell, Arthur M. "Talks With Great Composers - Candid Conversations with Brahms, Puccini, Strauss. and Others". New York. First Carol Publishing Group, 1994.
- 許世青.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86.
- 樂譜
- Edition Eulenburg No. 425. London: E. Eulenburg Ltd. 1979. Plate 4558. Foreword by Wilhelm Alt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