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反法同盟

第六次反法同盟(1812年—1814年)中,由奥地利普魯士俄羅斯瑞典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組成的同盟,共同打敗了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厄爾巴島。拿破崙在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後,歐洲的力量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崙率軍40萬與聯軍作戰。不料各附庸小邦國乘機起來擺脫法國控制,以至於拿破仑陷入困境。在1813年十月萊比錫戰役中,反法同盟在薩克森擊敗拿破崙的軍隊。在1814年3月30日,聯軍攻陷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然而拿破崙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集結軍隊進占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

第六次反法同盟
拿破崙戰爭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
呂岑德勒斯登莱比锡沃尚蘭斯巴黎戰役
日期1812年-1814年
地点
结果 同盟勝利;楓丹白露條約
参战方
最初同盟

普拉斯維茲條約後

萊比錫戰役後

1814年1月後

 法兰西第一帝国

直到1814年1月

指挥官与领导者
亞歷山大一世
巴克萊·德托利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
彼得·維特根施泰因
施瓦岑貝格親王
格布哈德·布呂歇爾
卡爾十四世·約翰
拿破崙一世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
路易·尼古拉·達武
約瑟夫·安東尼·波尼亞托夫斯基
兵力
950,000人 650,000人
伤亡与损失
400,000人傷亡
135,000人被俘
324,000人傷亡
200,000人被俘
1814年六日戰爭

在第六次反法同盟中,250萬軍人參與了戰爭,總共約有200萬人陣亡。重要战役包括民族會戰圖盧茲戰役等。

俄法戰爭

1812年,拿破仑進攻俄國,迫使亞歷山大一世繼續依著大陸封鎖政策行事,及解除俄國進攻波蘭的迫切威脅。拿破仑65萬人的軍隊(包括27萬法國軍隊及其他地區的軍隊),在1812年6月23日渡過了尼曼河。俄國聲明為衛國戰爭,但拿破仑聲明為第二次波蘭戰爭。由於波蘭人提供了10萬人的軍隊,拿破仑並不讓步,繼續往俄國進發。俄國實行了「焦土政策」,使得拿破仑因戰死、餓死或凍死而損失了37萬人的軍隊,及20萬人被俘虜。在十一月,只有2萬7千人渡過別列津納河。拿破仑的軍隊撤回巴黎,預防俄國再次入侵波蘭。俄國也損失了40萬人,俄軍兵力同樣耗盡。但俄國仍有優勢,因为它有較短的補給线,且能比法軍較快地補充兵員,而拿破崙则損失了大量難以補充的騎兵及大炮。

德意志解放战争

看見拿破仑在俄法戰爭中遭受慘敗,普魯士重新向法國發動戰爭,稱為德意志解放战争

半島戰爭

在1813年6月21日,阿瑟·韋爾斯利維多利亞打敗了約瑟夫·波拿巴的軍隊,迫使法國軍隊退出西班牙,回到庇里牛斯山北部。

萊比錫會戰

1813年10月16日拿破崙以十八萬人與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及其他各國三十萬聯軍在萊比錫,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會戰,是為萊比錫會戰,因參戰國家和民族眾多,所以萊比錫戰役亦被稱為「民族會戰」。10月19日拿破崙慘敗,法軍損失火炮三百餘門。六萬人陣亡、二萬人被俘,反法同盟以死傷五萬餘人的戰績慘勝,拿破崙返回萊茵河西岸,班師巴黎。

法國內的戰爭

拿破崙發動了一連串的戰爭,但被壓倒性的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軍隊所打敗。拿破崙跟著發動了六日戰役,防止敵軍侵入巴黎,但他的7萬人軍隊對著第六次反法同盟的50萬人的軍隊,變得毫無阻力。同盟在1814年3月30日開進了巴黎,雖然拿破崙大勢已去,但他繼續發動戰爭,他頒佈了法令,要求90萬新兵入伍,但只有一小部分入了伍。拿破崙不現實的勝利計劃已經毫無希望。

拿破仑退位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厄爾巴島波旁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皇位。但是,零星的軍事行動在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繼續在進行著,直至1814年的春季。

拿破仑逃離厄爾巴島

拿破仑從戒備森嚴的厄爾巴島上逃了出來。1815年3月20日,進佔巴黎,重新登上皇位,建立了「百日王朝」;直到6月28日滑鐵盧戰役敗北。

維也納會議

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歐洲列強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了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奧地利外相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畫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

註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