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號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D大调第15號鋼琴奏嗚曲,作品編號28,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鋼琴奏鳴曲。 別名為《田園》(Pastorale),於1801年出版,並題獻給約瑟·范·索南費爾斯伯爵

「田園」這個標題和上一首《第14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一樣,都並非由貝多芬所親自標示,最先是由伦敦的出版社Broderip & Wilkinson所創製的[1],後來被另一間出版社A.克蘭茨(A. Cranz)發行時也用上了相同的標題,因而漸被人所認識。

這首奏鳴曲由於其複雜的結構性以及優美的旋律而普遍受到讚譽。全曲演奏時間為25分钟(連同重覆記號)。

樂曲結構

本曲以D大調寫成,並遵循古典奏鳴曲式的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

第二樂章:行板
,採用了並行小調(D小調

第三樂章:諧謔曲,活潑的快板,

第四樂章:迴旋曲,不太過份的快板,

第一樂章

以如定音鼓般的低音部持續主音開始[2],但高音部最初出現的卻是D調屬七和弦大調和弦,然後經過G和弦及A屬七和弦等和弦進行後才回到D和弦。左手的持續低音及其變化節奏型在全個樂章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不斷在各部份中穿插着。而右手的第一主題則以和弦和八度級進的組合為主,及後加入了八分音符的「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分解和弦。第二主題以最高音部及最低音部以三度旋律關係進行,中音部則為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和襯托。

發展部則為將主題部的各旋律短句在不同調性上轉換及變化,也漸漸形成激動中帶有恐懼的氣氛,當中持續的升F小調和弦持續這份不安的感覺,但隨着調性由升f小調隨漸變成為升F大調的和弦,緊張的氣氛慢慢地鬆開,發展部的樂句片段重新出現,引領樂曲返回再現部。

第二樂章

採用並行的D小调寫成。左手以持續的十六分音符斷奏彈出,配合右手以連奏的短樂句所組成。而旋律樂句中,亦運用了大量附點音符切分音。中段調性短暫地轉回為D大調,右手部份以附點節奏以及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斷奏所組成,左手則同樣以附點節奏及八分音符的斷奏襯托,然後隨即返回開首的旋律,但在短樂句之間卻加入了三十二分音符的連奏,將近結尾時,中段的附點節奏和三連音再次出現,最後在d小調的主和弦弱奏下結束。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以A-B-a-C-a'-b-A2(尾聲)形式構成。

主旋律(A段)以低音部持續的D音及相關的長短音分解和弦為結構,配以右手的旋律配合
節奏的動向。第一副題(B段)以左右手交替的十六分音分解和弦開始,並配以主旋律的長短節奏型以結尾動機以三部輪奏形式出現,結尾當準備以A調屬七和弦作半終止式之際,G的出現取代了G,變成了變格半終止,並以G音(下屬音)及G音(升下屬音)的齊奏所打斷,然後靠回到主旋律開首的低音A音(屬音)帶回主和弦解決。第二次主旋律和第一次近乎相同,只是在原來右手的第五、六小節的休息部份加入了新的短動機。主題完成後,緊接的第二副題(C段)以主題的長短節奏為基礎而變化,然後以左、右手八音音符節奏的對答互相交織,結束部份與第一副題相同,都是以低音屬和弦配襯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八度及連奏,而最後亦在屬和弦下結束,引入第三次的主題段(同樣只是在第五、六小節的右手稍作輕微變化)。此時,第一副題(b段)重現,但三部輪奏部份則由原來的屬和弦改回以主和弦彈奏,結尾部份由主和弦開始,但跟第一次B段一樣,隨着C取代原來的C,變成了G大調的變格終止式,並同樣由以C音(下屬音)及C音(升下屬音)的齊奏所打斷,主旋律第四次出現,但改以G大調進行,並作為全曲的尾聲部份,左手的節奏型仍然保持着,右手則改為以和弦方式奏出,長度亦縮短,及後左、右手同時彈奏長短節奏再次出現,並在頑固低音A音及A調分解屬七和弦下,最後重回於D大調主和弦的低音部節奏型,右手則採用十六分音符的急速彈奏下結束整個樂章。

注釋

  1. . [202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2. Automatisering, Roffel. . [2017-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英语).

外部連結

文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