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號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
創作背景
此曲早在1796年已計劃編寫(當中更牽涉到華彩樂段),但重要部分卻要在1800年方才完成,而首演則在1803年4月5日於維也納韋恩河畔之劇院進行。他的工作方式可由他的其中一名學生所撰寫的筆記窺探一二:首演當天,原本該學生準備在清晨五時造訪貝多芬,然而貝多芬卻已經起床,及準備為樂團編撰伸縮號分譜及合唱聲部,接著又由李赫諾夫親王負責提供他的凍肉及酒作午膳;至於排練則一直持續至黃昏六時。
繁重的分譜編寫,加上樂團及合唱團之排練,使得貝多芬無法完成編撰鋼琴部分。負責替貝多芬演出時翻譜的伊格纳兹·冯·塞弗里德憶述當時情景說:「他根本沒時間同時將獨奏部分寫於紙上,差不多全首皆要憑記憶彈出。在不少未曾寫出的段落當中,他快要完成時皆會偷偷瞟我一眼示意。」
曲式及內容
樂器構成:獨奏鋼琴、長笛2、單簧管2、雙簧管2、低音管2、法國號2、小號2、定音鼓、弦樂五部。此首合共35分鐘之協奏曲,共分下列三段樂章:
-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 緩板(Largo)
- 迴旋曲—快板(Rondo - Allegro)
第一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C小調,2/2拍,協奏性的奏鳴曲形式。弦樂以C-E♭-G-F-E♭-D-C安靜地導出主題,以定音鼓之獨特音色作模仿;在尾聲時,當雄偉的華彩樂段將近完結時,定音鼓貝多芬在1796年所言再次出現,還加上弦樂在開首時之音型。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第3號鋼琴協奏曲 |
- 第3号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 Musopen上的乐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perçu of Apotheosis, Program Notes on the Third Piano Concerto by Ron Drummond
- "Cadenza to Piano Concerto Nr. 3, Op. 37 (by Beethoven?) Gardi Anhang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discovered in Melk Abbey in 198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