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震线
等震度圖(英語:),是指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称烈度)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1]。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宏观调查作出的,标绘等震线的图件称等震线图。等震线图的型式有呈同心圆的、同心椭圆的或不规则形状的[2]。根据等震线的形态等资料可确定宏观震中位置;估算震级、震源深度、发震断层走向等等[3]。
系列条目 |
地震 |
---|
孕震与监测 |
|
防震与减灾 |
地震学研究 |
|
地震专题 地球科学主题 · 本年地震 |
等震线的长宽比并不一直是1:1。在大多数情况下,等震线的长宽比可大于1,甚至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其等震线长宽比达到了9:1[4]。
歷史
歷史上,第一個已知的等震度圖製作於1810年,是為了紀錄匈牙利的莫爾地震而製作的。該圖在1814年由該國地震學家Kitaibel和Tomtsányi於1814年出版[5]。1828年,德國地震學家Egen於提出了第一個六級強度等震度圖,並用此描述發生於萊茵蘭的地震[6][7]。羅伯特·馬利特(Robert Mallet)創造了等震度圖的英文,「isoseismal」這一個術語,並以三倍強度等級製作了1857年巴西利卡塔地震的地圖,並利用這一信息為參考確定了地震的震央地區(epicenter,另一個他發明的單字)[8]。後來的地震學研究陸續地接受了等震度圖的概念,他們間的主要變化是採用的實際地震烈度等級標示方法。
参考文献
- 吴泰然; 何国琦. 第三版. 地质出版社 (中文(简体)).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 1996-08 (中文(简体)).
- 李学文. . 北京: 长城出版社. 2001 (中文(简体)).
- 韩渭宾; 蒋国芳. . 《地震》. 2010, 30 (4): 32–39 [2018-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3) (中文(简体)).
- Varga, P. (PDF). Acta Geodaetica et Geophysica Hungarica. 2008, 43 (2–3): 285–307 [8 September 2011]. doi:10.1556/AGeod.43.2008.2-3.15 (英语).
- Oldroyd, D.; Amador, F.; Kozak, J.; Carneiro, A.; Pinto, M. . Earth Sciences History. 2007, 26 (3): 321–3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1) (英语).
- Egen, P. N. C. . Annalen der Physik und Chemie. 1828, 13: 153–163 (德语).
- Mallet, Robert. . London, England: Royal Society. 1862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1)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