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福曼
米洛斯·福曼(捷克語:,1932年2月18日—2018年4月13日[1]),原名揚·托马什·福曼(Jan Tomáš Forman),生於捷克斯洛伐克恰斯拉夫,犹太人,捷克裔美國籍电影导演、编剧,曾两夺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 Miloš Forman 米洛斯·福曼 | |||||||||||||||||||||||
|---|---|---|---|---|---|---|---|---|---|---|---|---|---|---|---|---|---|---|---|---|---|---|---|
![]() | |||||||||||||||||||||||
| 导演 | |||||||||||||||||||||||
| 国籍 | |||||||||||||||||||||||
| 民族 | 犹太人 | ||||||||||||||||||||||
| 出生 | Jan Tomáš Forman 1932年2月18日 | ||||||||||||||||||||||
| 逝世 | 2018年4月13日(86歲) | ||||||||||||||||||||||
| 教育程度 | 哥伦比亚大学 | ||||||||||||||||||||||
| 配偶 |
| ||||||||||||||||||||||
| 儿女 | 第一对双胞胎仔: 佩特與馬泰伊(Petr & Matěj,1964~) 第二对双胞胎: 吉姆與安迪(Jim & Andy,1999~) | ||||||||||||||||||||||
| 父母 | 魯道夫·福曼(Rudolf Forman) 安娜·斯瓦博娃(Anna Švábová) 奧托·科恩(Otto Kohn,生父) | ||||||||||||||||||||||
| 签名 | ![]() | ||||||||||||||||||||||
| |||||||||||||||||||||||
生平
1975年,他导演的《飞越疯人院》成为全世界第二部囊括奥斯卡五大至尊奖项的电影(全世界至今总共3部,另外两部是1934年的《一夜风流》和1991年的《沉默的羔羊》):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影片,此片也被高度赞誉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
導演作品
| 年度 | 電影原名 | 电影译名 | 奧斯卡入圍 | 奧斯卡獲獎 | 奥斯卡奖项 |
|---|---|---|---|---|---|
| 1963 | Audition | 《试音》 | |||
| 1964 | Černý Petr | 《黑彼得》 | |||
| 1965 | Loves of a Blonde | 《金髮女郎之恋》 | 1 | ||
| 1967 | The Firemen's Ball | 《消防队的舞会》 | 1 | ||
| 1971 | Taking Off | 《离家出走》 | |||
| 1975 |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 《飞越疯人院》 | 9 | 5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
| 1981 | Ragtime | 《大時代》 | 8 | ||
| 1984 | Amadeus | 《莫扎特传》 | 11 | 8 | 奥斯卡最佳影片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等 |
| 1996 | 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 《性书大亨》 | 2 | ||
| 1999 | Man on the Moon | 《月亮上的男人》 | |||
| 2006 | Goya's Ghosts |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
书籍
- My Two Worlds(自传)
参考资料
-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英语).
外部連結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米洛斯·福曼 |
- 米洛斯·福曼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米洛斯·福曼在豆瓣電影上的簡介(简体中文)
| 獎項 | ||
|---|---|---|
| 上一届: 法蘭西斯·柯波拉 《教父續集》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75年 《飛越杜鵑窩》 |
下一届: 約翰·艾維遜 《洛基》 |
| 上一届: 羅曼·波蘭斯基 《唐人街》 |
金球獎最佳導演 1975年 《飛越杜鵑窩》 |
下一届: 薛尼·盧梅 《螢光幕後》 |
| 上一届: 史丹利·庫柏力克 《亂世兒女》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1976年 《飛越杜鵑窩》 |
下一届: 伍迪·艾倫 《安妮霍爾》 |
| 上一届: 詹姆士·布魯克 《常在我心間》 |
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1984年 《阿瑪迪斯》 |
下一届: 薛尼·波拉克 《遠離非洲》 |
| 上一届: 芭芭拉·史翠珊 《楊朵》 |
金球獎最佳導演 1984年 《阿瑪迪斯》 |
下一届: 約翰·休斯頓 《現代教父》 |
| 上一届: 梅爾·吉勃遜 《英雄本色》 |
金球獎最佳導演 1996年 《性书大亨》 |
下一届: 詹姆斯·卡麥隆 《鐵達尼號》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svg.png.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