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奎利亞雀
紅嘴奎利亞雀(學名:Quelea quelea)是奎利亞雀屬的一種小型候鳥,其體長不過12 cm(4.7英寸),重不過15—26 g(0.53—0.92 oz)。這種鳥分佈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共有三個亞種。
紅嘴奎利亞雀 | |
---|---|
雄鳥婚羽 | |
非婚羽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织布鸟科 Ploceidae |
属: | 奎利亞雀屬 Quelea |
种: | 紅嘴奎利亞雀 Q. quelea |
二名法 | |
Quelea quelea (Linnaeus, 1758) | |
亞種 | |
Quelea quelea quelea | |
分佈範圍[2] | |
異名 | |
|
這種鳥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可能會對農作物產生損害,因此非洲農民會使用殺鳥劑來捕殺紅嘴奎利亞雀。但紅嘴奎利亞雀數量極多,可達15億隻,因此不但是無危物種,還被視為世界上種群數量最多的野生鳥類。
形態
紅嘴奎利亞雀體長不過12 cm(4.7英寸),重不過15—26 g(0.53—0.92 oz)。其喙呈紅色或橘黃色[3]。75%的紅嘴奎利亞雀面部呈黑色,但有部分呈白色[4]。
紅嘴奎利亞雀的雄鳥有較為艷麗的婚羽,雌鳥則與非繁殖期的雄鳥相似,沒有特別明顯的婚羽,但在繁殖期其喙會變為黃色,其他時間則是粉色或暗紅色的[3]。
- 雄鳥
- 雄鳥
- 雌鳥(繁殖期)
- 雌鳥
習性
紅嘴奎利亞雀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野生鳥類,可達15億隻[3]。它們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會為了尋找食物而不斷遷徙,即使是繁殖季節,每天也會飛出50—65 km(31—40 mi)尋找食物,晚上回到築巢地區休息[5]。雖然通常集群遷徙,但數量較少的種群也會和其他的鳥類,如各種织布鸟或者蘇丹金麻雀一起生活。其野外預期壽命在二至三年間,籠養的紅嘴奎利亞雀壽命可達18年[3]。
與人類的關係
非洲許多地區的人民會捕食紅嘴奎利亞雀。恩賈梅納一地每年捕捉的紅嘴奎利亞雀就達五百萬到一千萬隻,但這對紅嘴奎利亞雀的種群數量似乎沒有太大影響[6]。
紅嘴奎利亞雀又稱“有羽毛的蝗蟲”,在非洲是一種農業害鳥。它們在旱季吃麥子,雨季剛到時又會吃稻米。雖然一隻紅嘴奎利亞雀一天只能吃掉18 g(0.63 oz)的糧食,但因為其鳥群數量常上百萬,所以消耗是頗為驚人的。200萬隻一群的紅嘴奎利亞雀一天能吃掉50 t(110,000磅)的糧食。[7]
参考文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 e.T22719128A94613042.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19128A94613042.en.
- . Handbook of Birds of the World Alive. [11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8).
- Cheke, Robert. . Invasive Species Compendium.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United Kingdom. 2015 [4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9).
- Ward, Peter. . Ibis. 1966, 108 (1): 34–40. doi:10.1111/j.1474-919X.1966.tb07250.x.
- Markula, Anna; Hannan-Jones, Martin; Csurhes, Steve. (PDF). Invasive animal risk assess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State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200 [2019-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9).
- Mulliè, Wim C. . Ostrich – Journal of African Ornithology. 2000, 71 (1–2): 15–20. doi:10.1080/00306525.2000.9639856.
- Oduntan, O.O.; Shotuyo, A.L.A.; Akinyemi, A.F.; Soaga, J.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Biodiversity. 2015, 5 (1): 1–4 [2019-04-01]. doi:10.5376/ijmeb.2015.05.0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1).